貴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赴獨山開展“尋訪抗戰遺跡 弘揚黃埔精神”主題活動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按照貴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系列活動的統一安排。9月28日,貴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黃埔后代、貴州大學團委及學生干部、獨山縣委統戰部相關同志及獨山縣當地文史專家、機關干部赴獨山開展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系列活動之“尋訪抗戰遺跡 弘揚黃埔精神”主題活動,尋訪抗戰遺跡,重溫抗戰歷史,共話黃埔情緣。

尋訪黃埔軍校四分校獨山遺址
尋訪團首先來到黃埔軍校四分校獨山遺址:四分校原校本部——“銅鼓井”,聆聽當地文史專家講述軍校辦學歷程。據介紹,1939年、1940年冬春之際,日軍繼續向西侵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四分校向貴州黔南遷移,先后在獨山、湄潭等地辦學7年,其中在獨山辦學歷時5年。遷至獨山后,學校組織全校官生齊動手,在獨山縣城北郊銅鼓井建成校本部校舍和辦公大樓,先后招收了十七、十八、十九期學生,共計培養了近萬名軍事人才。期間,學校官生還修建一條由學校通往縣城的公路,并取名黃埔路。如今,因城市規劃改建,該路原貌只依稀可見,只能從當地文史專家的講述及道路指示牌上的“黃浦大道”幾個字中找尋當年的印跡。
在深河橋抗戰遺址,歷經滄桑的深河橋如今依然橫跨在深河之上,承載著抗戰的記憶、見證了歷史的沉浮。位于獨山縣城北部始建于明代的深河橋,是廣西進入大西南黔桂公路的必經之路。1944年12月2日下午,中國軍隊為阻擊日軍將此橋炸毀,成為侵華日軍走向失敗的歷史見證。經過“三毀四建”的深河橋長37米,寬6.5米,高17米,現為210國道上的公路橋。

當地文史專家講解 “黔南事變”
在深河橋抗日文化園,跟隨講解員的講述,尋訪團一行一起回顧歷經磨難的十四年抗戰歲月,重溫貴州、特別黔南抗戰史,詳細了解貴州各族人民投身抗日救亡、英勇抗敵的歷史事實。講解員介紹,全國抗戰期間,貴州近80萬人先后奔赴抗日戰場,對當時人口僅800萬人的貴州,參加抗戰人數的比例在全國排名前列。在抗日文化園中,還集中展示了貴州籍抗戰英雄名錄,其中不乏黃埔軍官的身影。

座談交流
活動期間,尋訪團一行開展了座談交流。黃埔后代陳大雄、朱荃回憶其父輩的抗戰經歷,向大家講述了他們父輩的抗戰故事。朱荃還分享了一份極具黃埔情緣的月餅,這是同為黃埔后代的林女士從廣西寄過來的。兩家父輩曾是黃埔軍校的同學,從80年代起兩家人形成了一個默契,中秋廣西寄月餅來貴州,清明貴州寄茶葉去廣西。這段濃濃的兩代黃埔情緣,穿越時空延續至今,近五十載從未間斷。

黃埔后代朱荃分享“黃埔情緣月餅”
此次活動作為黃埔精神進校園活動的延伸,特別邀請貴州大學師生參加尋訪,使他們從大學課堂走進抗戰遺址現場,讓學生們親臨抗戰遺跡、黃埔遺跡,傾聽抗戰往事和黃埔軍校辦學歷程,進一步弘揚抗戰精神、黃埔精神,讓愛國主義教育走入他們的心靈深處。尋訪途中,同學們認真傾聽講解,不時拍照記錄。他們在交流中說,“我們一直以為戰爭離我們很遠,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抗戰歷史,總覺得無法感同身受。今天,走出課堂參加尋訪活動,對抗戰精神、黃埔精神的內涵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我們發現尋訪的不僅是抗戰遺跡,更是尋找我們的初心,讓愛國的種子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p>

向抗戰英烈壇敬獻花籃
活動中,尋訪團還向抗戰英烈壇敬獻了花籃祭奠英烈,全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

尋訪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