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學生與其他期別的畢業生相比的特點
黃埔軍校第1期,在1924年3月入學,6月舉行開學典禮,11月宣布畢業。但遲到次年5月才發給畢業證書,6月第3期快要舉行開學典禮之前幾天才正式補行畢業式。第1期畢業生計635人。黃埔軍校畢業生,在中國軍事史上是一個堪稱典范的群體,而第1期畢業生更是這個群體“塔尖”中的精英,他們作為“黃埔系”中的“大哥大”,自然有著得天獨厚的黃埔資歷和軍階晉升資格,與其他期別的畢業生有著諸多不同的特點。
?。ㄒ唬┤雽W素質起點普遍較高。
為保證學生質量,軍校試驗委員會在廣州《民國日報》刊登公開啟事,謝絕各方推薦函件,鄭重聲明堅決按考試成績,擇優錄取新生??荚囀菄栏竦?,標準要求也很高。報考者一般要經過3關,第一步是各省區的初試,第二步是大地區范圍內的復試,第三步是軍校的總考試?;境绦蚴?,全國19個省區分別先進行招生初試,初試合格后再介紹到上海、重慶等地復試,如當時毛澤東即在上海負責復試工作,復試合格后再送到廣州參加總考試。軍隊也是如此,東路軍總部及其所轄各部隊之下的軍官數十人報考軍校,東路軍總部為慎重起見,先在本部預考,合格者再送軍校復試。從總體上看,報考青年的文化水準也比較高,約有1/3是中學或??茖W校畢業生。報考人數多達1200余人,超過計劃招生人數3倍多??荚嚪止P試和口試兩種。錄取揭榜時,共產黨員蔣先云名列第一。
從學生來源看,第1期學生還有下述特點而不同于后來各期:(1)多由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介紹而來,其中許多學生是共產黨組織從各地選派來的黨團員和革命青年。(2)由于對各省都有配額,籍貫分布于21個省區。除吉林、外蒙古、新疆、西藏以外,其余各省都有人參加。以湖南、廣東、陜西、江西、浙江等省居多。最多的是湖南人,因程潛辦的湘軍講武堂的一個隊(都是湖南人)約120多人在后期并入(此數不在上述近500人之內);最少的是內蒙古,只有白海峰等2人。(3)年齡懸殊,最小的譚煜麟僅16歲,最大的丁虎已38歲;(4)文化程度不平衡,小學到大學都有;三分之一為中學或??飘厴I以上文化程度。(5)出身復雜,有軍官、學生、工人、農民,還有來自其他家庭出身和工作崗位的;(6)家庭富有者很少,受到社會壓迫者占多數,故富于革命性。(7)本期學生多有親緣關系,說明報考軍校時的互相影響很大。如廣西容縣陸汝群、陸汝疇是親哥倆,湖南長沙王敏修(又名王夢)、王勁修是親哥倆,陜西米脂杜聿明、杜聿鑫、杜聿昌是堂兄弟,廣東香山容有略、容保輝是堂兄弟,河南唐河劉先臨、劉希程是堂兄弟,廣東瓊山陳克、陳武是堂兄弟,湖南醴陵黃振常、黃再新(又名振新)是堂兄弟,山東廣饒李玉堂、李延年是堂兄弟,湖南桃源劉銘、劉戡是堂兄弟,湖南湘鄉潘佑強、潘德立是叔侄,廣東云浮梁廣烈、梁廷驤是堂叔侄,湖南醴陵李人干是左權的姐夫,湖南晃縣張本清是福建蒲城伍誠仁的姐夫,湖南石門王爾琢是鄭洞國的妹夫,湖南醴陵張際春是黃振常的妹夫。
?。ǘ┳钤缃邮芟冗M軍事教育。
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開中國現代軍事教育先河,為長時期封閉的中國軍事教育領域注入了先進的革命的軍事學術思想和軍事技術知識。黃埔軍校特別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政治課與政治任務和工農運動相結合,軍事課與野外演習和參加實踐相結合,從而鍛煉了學員的革命意志,提高了學員的軍政素質,促進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黃埔軍校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盡量采用最新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進行講授和訓練,與一切舊式軍事學校相比,有著自己的顯著特點和優點。其教育的內容充滿著時代的濃厚革命氣息,與世界潮流的脈搏諧動,代表著時代的先進文化,代表著時代的先進方向。這是黃埔軍校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由于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它一反舊式軍校之常規,首創嶄新的軍事教育制度,以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為主導,對不同黨派和不同學派的思想理論實行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方針。黃埔軍校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歷史上優良的軍事傳統,吸收了國外先進的軍事思想。軍校建校之初,開設內容豐富的政治課,對學員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同時也注意向學員灌輸馬列主義思想。這是黃埔軍校區別于以往任何舊式的講武場所的顯著標志之一。
黃埔軍校學習蘇聯紅軍學校的教育經驗,重視政治教育,黃埔軍校在辦學方針上與舊軍閥辦校的一個根本不同點是“軍事與政治并重”,獨具特色的黃埔軍校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了槍口為什么對準誰,為誰而扛槍打仗。由此,黃埔生在東征、北伐等戰火中所向披靡,顯現出了頑強的戰斗力。
?。ㄈ┳钤缡艿絿矁牲h領袖的青睞和倚重。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晚年苦心經營的一所新型革命軍事學校,他對軍校傾注了極大精力,寄托了莫大希望。他常親自到軍校視察,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軍?!昂jP樓”小住,檢查工作,聽取匯報。要求師生嚴格掌握“政治與軍事并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方針,并根據“親愛精誠”的校訓,倡導“團結”、“犧牲”、“奮斗”三大精神。從1924年6月16日軍校正式開學,至同年11月1日他離穗北上,孫中山先后5次親臨軍校視察,從思想上、組織上、物質上、方針政策上給予巨大的關心和指導,關心著軍校的建設和發展。第1期學生都多次親自聆聽過孫中山先生的教誨,這對他們人生坐標的確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定向作用。
在軍校第1期生入學至畢業期間,絕大多數學生受到蔣介石的個別接見。有資料統計,第1期畢業生有三分之一是由蔣介石親自點名提攜并加以重用的。蔣介石對黃埔軍校學生的影響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凝聚模式,一種國民黨使用自己的軍隊要得到蔣介石同意和支持的模式。服務于國民革命軍中的黃埔第1期畢業生,不少人后來成為蔣介石倚重的親信將領,每到“軍事艱難時”多用第1期畢業生。蔣介石作為當時中國軍政領袖人物,運用第1期畢業生作為“軍事引領”或“精英集團”,在中國內地及日后在臺灣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軍政統治。
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中,絕大多數也得到了器重。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陳毅等黃埔教官,更是了解黃埔軍校,也重用黃埔畢業生。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的軍事指揮員有20多人是黃埔1期生。后來評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36位軍事家”中,有徐向前、左權、陳賡、許繼慎、蔡升熙5位黃埔1期畢業生。1939年5月26日,毛澤東在《抗大三周年紀念》一文中寫道:“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敝袊伯a黨創辦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仿效了黃埔軍校的建校原則和革命精神,毛澤東對黃埔軍校給予了如此高的評價。
?。ㄋ模┳钤缃佑|實戰,成為國共兩黨最初的軍事指揮員。
第1期學生處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群雄爭霸、革命與反革命交織一體的特殊歷史時期,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曾經成為引領歷史進步潮頭的“軍事精英群體”。在校時期,他們曾隨孫中山出師韶關準備北伐,繼又調回廣州參加平定商團之戰。在孫中山“黨治軍隊”理論指導下,本著“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方針,入校學習訓練半年多,即告畢業分發軍隊。畢業后,大多留在軍校教導團第1、第2團組成的校軍,擔任連、排、班長,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和海軍艦艇供職。此后他們在投入廣東革命政府兩次東征和統一廣東的歷次戰斗中,戰無不勝,愈戰愈強,嶄露頭角,逐次委以軍事重任。
第1期畢業生共計635人(含第6隊),去向大致分為4部分:(1)大部分派往新成立的教導團擔任連黨代表、排長、班長或司務長、文書等職務,旋及開赴東征前線。(2)部分留校派到第2期學生隊當區隊長。(3)部分派往海軍、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等機關或軍隊出任政治工作和教練工作。(4)挑選長于英、德、法語的學生10人到大元帥府,在由德國顧問主辦的航空學校學習空軍。第1期學生畢業時,還選派了30多名畢業生組織了機關槍訓練班,由蘇聯顧問擔任教官,訓練班結束后,絕大多數也都分到教導團任職。
1924年11月20日,由黃埔軍校師生組成的軍校教導團(后改稱教導團第1團)正式成立,實行“三三制”(每團3營,每營3連,每連3排,又有特務連、偵探隊、機關槍連、輜重連、通信隊、衛生隊等,均在團之建制內)。各級官佐主要由黃埔軍校的教職員和第1期畢業生擔任。教導團采用黨代表制,各級黨代表由黨代表廖仲愷遴選教官和學生中富有政治學識者,呈請中央任命。除實施政治訓練外,凡軍隊一舉一動、一興一廢,均須受其節制,以示黨化。黃埔教導團的成立為國民黨黨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后來這支部隊參加過東征以及討伐楊劉叛亂,1925年8月,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軍,蔣介石擔任軍長,周恩來任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軍校第1期學生的最大特點是名將云集。第1期畢業生中,有許多在國共兩黨軍隊中擔當重任,成為獨當一面的將帥英才,不少人在軍政機構參與戰略策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軍隊建設乃至戰爭進程,在國家軍事歷史上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黃埔第1期畢業生有許多后來在國共兩軍中擔任重要職務,如中國共產黨旗幟下的徐向前、陳賡、周士第、閻揆要、袁仲賢、彭明治、曾希圣以及蔣先云、胡煥文、曹淵、左權、劉云、陳啟科、黃錦輝、馮達飛、李謙(隆光)、孫一中、傅維鈺、楊其綱、李之龍、趙自選、黃鰲、王爾琢、王泰吉、王逸常、唐震、彭干臣、劉疇西、許繼慎、蔡升熙、吳展、何章杰、梁錫古、魏孟賢、肖方、董朗、賀聲洋、冷相佑、張伯黃、伍文生、金仁先等,還有陳明仁、侯鏡如、廖運澤、李奇中、鄭洞國等著名起義將領;國民黨軍方面的如胡宗南、冷欣、曾擴情、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銘、桂永清、關麟徵、張耀明、黃杰、李仙洲、劉戡、劉詠堯、陳大慶、張鎮、羅奇、袁樸、袁守謙等一大批高級將領。
黃埔1期畢業生以嶄新的軍人風姿,示范著黃埔精神,一顆顆將星從這方教壇上冉冉升起。絕大多數畢業生成為中國國民黨“黨軍”、國民革命軍、工農紅軍的重要軍事骨干,成為國共兩黨早年革命武裝的核心和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