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校軍在北伐戰爭中的表現
北伐戰爭,是一次武裝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從1926年7月廣州誓師出征,到1927年夏天,短短一年時間,席卷東南各省,連克武漢、南昌、南京和上海。戰斗之烈,取勝之速,軍威之盛,實我國現代史上所罕見。在這次戰爭中,黃埔軍校師生高舉北伐大旗,奮勇當先,歷經百戰,血濺山河,為震動中外的北伐戰爭創立輝煌戰功,黃埔軍校的聲威也進入高峰。
北伐是孫中山先生的多年愿望。在黃埔軍校建校不久,他就發表《北伐宣言》。由黃埔軍校第1期學員隨從護衛,他親往韶關督師,向北進軍,因廣州商團叛亂而中止。周恩來則力主“將革命思想傳到全中國”,在惠州追悼陣亡將士大會上,更明確號召:“第一,統一廣東;第二,統一全國;第三,打倒帝國主義?!碑斈晖侗键S埔任教和就學的多是國共兩黨所輸送的富有革命思想的人,他們在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和馬克思共產主義哺育下,進一步樹立了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為貫徹軍校宗旨而英勇奮斗,積極參加北伐。黃埔軍校前幾期學員畢業時都宣誓,“決志于廣東統一之后,更努力于全國統一”,“為主義而奮斗,為主義而犧牲”,“以達國民革命的目的,以求世界革命的完成”。由此也把孫中山三民主義和馬克思共產主義革命思想溶為了一體,帶動了師生在軍校里同場操練,同窗切磋;在戰場上生死共赴,并肩作戰。
北伐軍的陣容和實力,是以黃埔軍校師生為主要支柱的。通過統一廣東的歷次戰斗,以教導團為核心骨干起家,一年之間已先后從校軍、東征軍、黨軍,進而擴編成國民革命軍,都依賴于黃埔軍校的軍事和政治骨干為基礎。他們以統一廣東的威望,贏得領居國民革命首腦和主干的地位,在北伐軍總司令部各軍事中樞部門擔任重要職務。蔣介石以校長盛名出任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總司令,副校長李濟深任總參謀長,教育長鄧演達任總政治部主任,校秘書長邵力子任總司令部秘書長。黃埔第一期畢業生蔣先云任總司令部侍從機要秘書,金佛莊任總司令部警衛團長。鮑羅廷和加倫等蘇聯顧問分別任政治總顧問和軍事總顧問。
在各軍事部門內,由黃埔軍校教官任處長的很多,在司令部的14個處中:由校辦公廳主任張定潘任參謀處長,校入伍生總隊長張治中任副官處長,校管理部主任林振雄任海軍處長,校軍械處長楊志春任軍械處長,校學員總隊長嚴重任秘書處長,校軍需部主任俞飛鵬任訓練處長,校軍醫處長金誦盤任軍醫處長,還有教官陸福廷任交通處長,徐桴任軍法處長,褚民誼任審計處長。除軍務、航空、軍需和征募4個處外,由黃埔軍校教官任處長者共10人,占78%。人數比重之大,地位之重要,實非其他革命武裝組織可比。
1926年7月9日,北伐誓師大會在廣州東校場舉行,李濟深親任誓師大會總指揮,張治中任司禮官,錢大鈞率領第一軍第二十師任大會警衛司令。在大會上,舉行了總司令及各軍將領授印、授旗和閱兵式。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廣東工農商學各界人士都參加大會,盛況空前。留校教授部主任李鐸和訓練部主任吳思豫,分率軍校長官和軍校武裝學員到會祝賀,潮州分校學員來電請纓出征。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中的黃埔生、共產黨人數最多,他們先于誓師大會前榮任“北伐先鋒”,揮軍挺進湖南,為北伐軍首傳捷報。
國民革命軍第一至第八軍,是最早出戰的主力,除第五軍留守外,其余分東、西、中3路水陸兼程,晝夜進發,開赴進攻出發地點,待命出擊。黃埔軍校教官和學員,除在總司令部任職外,共計各期教官和第一至第四期畢業生,第五期學員,第六期入隊生,學生軍、軍士教導隊,高級班學員,各分校學員共計達3.3萬多人,不管在前線或后方,實際都直接或間接投入到北伐戰斗中去。
黃埔軍校師生擔任軍、師、團長、參謀長、各級黨代表、政治部主任的人數很多,使北伐軍的軍事和政治素質都得到了有力加強。其中較多集中在總司令部的直屬團、隊和第1軍所屬各師,有的分散在各北伐軍中擔任基層連隊的軍事和政治骨干。在北伐軍任軍級領導的,有軍長何應欽、軍黨代表繆斌、軍參謀長葉劍英、副軍長王柏齡等;主要由黃埔師生任師長、師參謀長、黨代表、團長和政治骨干的,有王柏齡第一師、劉峙第二師、譚曙卿第三師、馮軼裴第十四師、錢大鈞第二十師、嚴重第二十一師、陳繼承第二十二師及張貞獨立師等。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中,有黃埔教官楊寧(朝鮮人)、袁炎烈,第一期畢業生周士第、曹淵、許繼慎、董仲明、胡煥文,第二期學員吳道南、練國梁、盧德銘、張堂坤、蔡晴川等,分任參謀長、參謀、營長、連長、隊長和政治骨干,他們都是共產黨員,戰斗尤為英勇。參戰的黃埔軍校師生和武器數量,相當于兩個軍的實力。黃埔師生是北伐軍的重要力量,他們沖鋒陷陣,破敵攻城,立下戰功。
在著名的汀泗橋之戰、賀勝橋之戰中,黃埔師生與兄弟北伐軍共同戰斗,最先突破敵軍陣地,為克天險、破要塞立下首功。他們帶動全軍殲滅吳佩孚主力,打破敵陣大門,為北伐軍掃蕩湘贛敵軍,長驅直進鋪平了道路。武漢之戰,由鄧演達擔任攻城司令,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主攻武昌城,劉峙第二師投入戰斗,隨軍第六期入伍生也參加挖地道攻城,最后勝利破城。
在湘鄂戰場的第三、第四、第八軍進軍河南,打敗奉軍,進占鄭州。軍中黃埔生英勇赴敵,慷慨犧牲。南昌之戰,王柏齡第一師、劉峙第二師與第六軍各師部隊與孫傳芳強敵展開惡戰,兩次攻入南昌又兩次撤出,犧牲慘重。師長王柏齡陷入重圍,在前線失蹤20余天。第三次是兄弟軍馳赴增援,金佛莊也率部投入作戰,首先進城,終于全殲孫傳芳江南主力,確??偹玖畈窟M駐南昌。
東路軍何應欽、王俊為總指揮,率譚曙卿第三師、錢大鈞第二十師、馮軼裴第十四師、張貞獨立師和潮州分校炮兵團向閩浙戰場進軍。嚴重第二十一師、陳繼承第二十二師轉戰浙贛各地,勝利攻取杭州城。閩省敵軍聞吳佩孚、孫傳芳接連敗北,都畏懼北伐軍的聲威而無法抵抗,福州守敵舉旗投降。孫軍總司令周蔭人被擒,浙閩兩省很快被光復,北伐各軍再向江蘇前進。以黃埔師生為主力的部隊先后云集江蘇戰場,迅速占領孫傳芳的最后巢穴南京、上海,繼而渡江北上進占徐州。這時,北伐軍從最初的8個軍,不到1年就擴充增編為30多個軍。長江流域中下游各個省,大半個中國均為北伐軍所有,創我國武裝反帝反封建的鼎盛時期,黃埔師生在其中建立了功勛。
共產黨人是北伐前線和后方政治戰線的主力軍。惲代英、聶榮臻等先后開赴前線。留校的熊雄、安體誠、張秋人、蕭楚女、楊其綱、王懋廷等仍是軍校主要骨干和核心。黃埔軍校出版的《黃埔日刊》、《黃埔潮》、《革命軍》,武漢分校出版的《革命生活》,各個時期出版特刊、專號,以及供學員用的政治讀物、講義、課本,都大力進行革命教育,鼓動投身北伐斗爭?!饵S埔日刊》被稱為“東方人民的角號”,中外發行,日銷5萬份,影響之大,為國內普通報刊所難以匹敵?!饵S埔潮》周刊奉命發往北伐各軍每營1本,第一軍所屬各師以黃埔師生特多,則每連1本,用以傳遞信息,鼓舞士氣,指導戰斗。在軍校書報刊中的宣言、通電、社論、短評、傳單大多出自共產黨人之手。惲代英、熊雄、蕭楚女等人尤以文才出眾著名。由于師生們分散在各軍、各地、無論前線和后方都配合作戰,于是形成一支既分散又統一的政治勁旅,與軍事進攻并駕齊驅。為鼓舞士氣,瓦解敵軍,爭取民心取得顯著效果。
在北伐戰爭中,還有一批活躍在敵人后方的黃埔軍校師生。他們在北伐軍出師前后,深入敵人營壘,隱姓埋名,瓦解敵軍,在無形戰線上同敵人開展斗智斗勇的斗爭。他們或請纓或受派都能勇敢地到敵人后方去。在河南、湖北、湖南、江蘇、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均派負責人執行這種任務。軍校教官茅延楨早在1925年底東征結束后,便到河南進行地下工作。徐向前與幾位第一期同學向校部請纓,回到北方從事政治工作。1926年底,周恩來秘密進駐上海,在1927年3月領導兩次工人武裝起義,參加總罷工人數從36萬人增至80萬人。直接與張宗昌守城敵軍作戰的工人武裝達1萬多人,殲敵3個團,繳槍4000余支。直到“四·一二”事變發生,周恩來才“穿了長袍,帶了眼鏡,扮成商人乘船轉赴武漢”。
1925年,第二期學員王一飛,被選為革命軍人代表,參加“廣東外交代表團”輾轉北上,從上海、南京、九江、武漢、鄭州、開封到達北京,他沿途開展革命宣傳。在著名的北京“三·一八”慘案中,王一飛先在天安門由陳毅擁到華表之下,登高向群眾大會發表演說,然后擔任游行隊伍的總指揮,率隊開赴段祺瑞政府門前示威,血濺鐵獅子胡同,轟動中外。第三期學員黃鐵民受軍校派遣赴安徽開展地下工作,策反軍閥部隊起義。他動員馬濟所部陳雷一團歸順北伐軍,與跟蹤追擊的敵軍開展惡斗,邊戰邊走,順利抵達漢口。校政治部宣傳科長王懋廷(德之)奉命舉辦云南籍學員政治訓練班,結業后一起回原籍開展秘密工作,配合北伐進軍。
黃埔師生中的這批精銳的骨干,在無形戰線上投入戰斗,在城市、農村開展艱險斗爭,英勇無畏,置生死于度外,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在敵人的心臟里開展活動,虎穴立功。這對瓦解敵人,爭取民心發揮了很大作用,使軍閥、官僚、奸商、地主、土豪聞之喪膽。
北伐軍在進軍途中,乘東征勝利的威望,普遍受到各地工農群眾燃放鞭炮、簞食壺漿的熱烈歡迎。各地工農組織如上海工會、河南紅槍隊、湖南農會、福建民兵、武漢糾察隊勢似排山倒海,震動神州。對支援北伐戰爭、壯大革命威勢,發揮了重大作用。當年省港罷工委員會組織了3000多人的運輸隊、宣傳隊、衛生隊隨軍遠征,韶關地區農民多達萬人隨軍北上,湖南各地農會紛紛成立宣傳隊、慰勞隊、破壞隊、長矛大刀隊、敢死隊等,為北伐軍擔任偵察、帶路、送信、救護和拿起武器直接參加戰斗,確保北伐軍取得勝利。北伐軍第一次攻入南昌城,就是當地工農群眾與北伐軍里應外合的結果。80萬上海工人起義也為北伐軍進城鋪平了道路。
黃埔師生在軍事和政治訓練并重的校風、校訓熏陶下,皆有大無畏的敢于犧牲革命精神。從統一廣東到北伐中原,犧牲約3000余人。戰果巨大,深為全國百姓贊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