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的內設機構
黃埔軍校早期的組織機構編制,設總理、校長和黨代表,組成校本部最高領導。校本部之下設政治部、教授部、訓練部、軍需部、管理部和軍醫部。1924年11月增設教育長和參謀處、軍法處,合稱6部2處。先后以胡謙、王柏齡、鄧演達、何應欽、方鼎英等任教育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兼任軍法處處長,錢大鈞任參謀處處長。
1926年3月,為適應發展需要,集中統一培養軍事政治人才,軍校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屬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除政治部、教授部和訓練部仍舊外,軍醫部改軍醫處,管理部改管理處,設入伍生部、經理部、軍械處、編譯處、兵器研究處和高級班,合稱5部5處1班。并設副校長,由李濟深升任。增設的入伍生部,部長為方鼎英,下設步兵第1團、第2團、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軍士教導隊、學生軍總隊、教官、第1科、第2科、政治部等;增設的經理部,主任為俞飛鵬,下設財政、糧服、采辦、營繕等科;增設的軍械處,處長為戴仁,下設軍械庫、護車隊、械務科、事務科等;增設的編輯處,處長為孔慶睿,下設印刷所;增設的高級班,下設軍事科、各???;增設的兵器研究處,下設化學科、機械科。學生則分為入伍生、學生隊、學生軍、高級班和軍事教導隊5大類。這些新設的部門和機構組織,在當時都是一般舊式軍校機構所罕見的。
軍校頒行的機構組織表明確規定,??偫硎擒娦W罡哳I導,統理一切。校長在??偫碇绿幚砀黜椥帐乱?。黨代表作為國民黨的代表,由??偫砦?,對校長實行監督和指導一切,督使軍校人員遵行革命政策。凡屬軍校文書、命令,沒有黨代表附署一律無效。教育長秉承校長、黨代表之命,執行領導職權,管理日常校務。在校屬各部中,以政治部、教授部和訓練部最為重要。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黨務活動和宣傳活動;教授部掌管軍事理論的學科教育;訓練部掌管軍事技術的術科訓練。其余各部門也有相應的具體職責,以配合軍校教學和作戰等各項任務的順利進行。
黃埔軍校建校以“三民主義”為軍魂,很快就成為全國軍事精英云集之地,尤其是校內機構組織以設黨代表、政治部和教導團最為鮮亮突出,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和蘇聯政府在多方面的大力幫助,黃埔軍校迅速發展成為組織機構嚴密、體制編制健全、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學校。隨著招生數量的擴大,組織機構日漸健全和龐大。各級官佐、教官、職員在建校之初第一期時僅有48人,到1926年底第四期學員畢業時已增加到340多人。這些人員所在的機構組織是黃埔軍校的骨骼,構架了軍校教學體制的大廈,擔負著培育將帥之才的重任。
機構規模日漸龐大的黃埔軍校各級組織,從1924年夏到1927年春,為時不過3年,就進入全盛時期。據方鼎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概述》一文中的統計,到1927年3月,僅在本校直屬的教官、學生、學員和戰士就有2萬余人(已畢業學生及分校師生尚不在內)。黃埔軍校已經成為國共兩黨共同培養軍事政治人才的大本營。1936年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第3篇,對軍校初創時期及中期的機構專門作了記載(《黃埔軍校史料》,第97~100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
1929年7月,軍校采用委員制,同時改編機構:校長辦公廳改為總辦公廳;教授、訓練兩部改并為教育處;管理處改為總務處;軍械處改為軍械科;編譯處改為編譯科;政治訓練處改隸校本部;經理、軍醫兩處不變。后來的南京、成都時期軍校機構組織雖然有所變動,但基本上維持了原有的大架構,僅是個別部門根據教學需要進行了增減和完善。
軍校組織機構發展到成都時期,規格和規模都有所減小。校長、教育長負責制領導下的主要機構有5大處6大科:訓導處、教育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輜兵科、通訊科,還有勤務團、黃埔日報社等。
綜合各種資料,黃埔軍校歷史上的主要機構組織有以下8大組成部分:
?。?)校本部
校本部是黃埔軍校的最高領導機關,直屬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軍校初建時,校本部由??偫韺O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組成。校長蔣介石統領全校,校長辦公室的中文秘書是張家瑞,英文秘書先后是王登云、張靜愚、陳立夫。黨代表廖仲愷負責監察行政、指導黨務和主持政治訓練事項。1926年增設副校長,由李濟深擔任。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軍校沒有再設??偫?;8月廖仲愷被刺后,由汪精衛任黨代表。
初創時期,軍校各部門機構設置相對簡單,以后日臻完善。校長蔣介石從保定軍校、云南、廣東、浙江的陸軍講武堂、江西海陸軍講武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挑選了很多人員,到黃埔軍校任職。國共兩黨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參加軍校工作。校本部作為校長、副校長、教育長處理事務的機關,人員逐漸增多,內設秘書長、顧問、隨從副官若干員,校長辦公室擴展為校本部辦公廳,還有總務、人事、軍法3科。秘書處附設電務室,總務處附設調查股。校本部辦公廳負責人事、薪酬、財會和運輸交通等事項。各部門和分校的報告呈校本部辦理的,即交校本部辦公廳和秘書處處理。
校本部最初下設政治、教授、訓練、管理、軍需、軍醫6個部,不久就有較大的調整。除原來的政治、教授、教練3部不變外,增設入伍生部、經理部、軍法處、參謀處,改軍醫部為軍醫處、軍需部為管理處,后又增軍械處,編輯處、兵器研究處、俱樂部、軍械庫、醫院等。全校各種機構約40余個,組織逐漸完善,規模龐大。入校學習的學生、學員,也分為入伍生總隊、學生隊、學生軍、高級班、軍事教導隊、無線電高級班等,各期情況有時也并不相同。
軍校廣州時期后期、南京時期前期,校本部通常下轄5部5處1班:教授部(教官科、圖書室、模型室、學生隊),訓練部(學生隊),政治部,經理部,入伍生部,管理處,軍械處(軍械庫、護庫隊、械物科、事務科、修械工場),軍醫處,編輯處(印刷所),兵器研究處(化學科、機械科),高級班(軍事科、各??疲?。還有直屬單位3科1處:總務科(含調查股)、人事科、軍法科、秘書處(含電務室)。南京時期后期和成都時期,軍校機構在此基礎上又有一些反復變化,總體上是合并和縮編減員,降低規格。
?。?)訓練部
訓練部是黃埔軍校機構中首屈一指的大部,人員眾多。建校之初,組織機構教學分工:分管軍事學科和術科的兩個部門分別稱為教授部和教練部,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分管課堂,一個分管操場(戶外訓練和演習)。1925年1月30日,教授、教練二部合并為教育部,后又改稱訓練部。其后,兩部反復分與合,并改名稱,到成都后期時的名稱為訓導處和教育處。
軍校初創時期的教授部以王柏齡為主任,葉劍英為副主任;以顧祝同、劉峙、錢大鈞、陳誠、嚴重、陳繼承等為軍事教官,何應欽為軍事總教官。此外,還聘請了一批蘇聯軍事顧問,鮑羅廷為總顧問,加侖將軍等幾十名蘇聯軍官擔任顧問或教員。教練部以李濟深為主任,鄧演達為副主任。下設學生總隊,鄧演達、嚴重等先后任總隊長;總隊下設若干隊、區隊,負責學員的訓練與管理。學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政治等,學制為6個月。
廣州時期后期、南京時期,訓練部通常下轄:教官第1、第2科,各學生隊、學員隊。第1學生隊:第1隊(第1區隊至第4區隊),第2隊(第5區隊至第8區隊),第3隊(第9區隊至第12區隊),第4隊(第13區隊至第16區隊)。第2學生隊:第5隊(第17區隊至第20區隊),第6隊(第21區隊至第24區隊),第7隊(第25區隊至第28區隊),第8隊(第29區隊至第32區隊)。第3學生隊:第9隊(第33區隊至第34區隊),第10隊(第35區隊至第36區隊)。第4學生隊:第11隊(第37區隊至第38區隊),第12隊(第39區隊至第40區隊)。第5學生隊:第13隊(第41區隊至第43區隊),第14隊(第44區隊至第46區隊),第15隊(第47區隊至第49區隊)。第6學生隊:第16隊(第50區隊至第51區隊),第17隊(第52區隊至第53區隊)。還有3個學員隊(分為9個中隊、18個區隊),以2個區隊為1個中隊,3個中隊為1個學員隊。這個隊別編制表,是黃埔同學常常津津樂道的“尋根”入校路線圖。
成都時期,軍校原訓練部的職能由訓導處、教育處承擔,學生分屬各總隊,總隊下設大隊、中隊、區隊,機構編制與前期學生隊基本相同。
?。?)政治部
政治部的職能是掌管全校政治教育、黨務和宣傳。政治部設主任、副主任。主任承校長、黨代表或副校長之命,教育長之指導,受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指揮、監督,負責全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政治部機關有秘書輔助主任及副主任,督促全部部務工作。黃埔軍校在廣州時期后期、南京時期,政治部下設:編譯委員會,政治指導員,教官,總務科(財務股、事務股),宣傳科(編纂股、發行股、指導股、俱樂部、圖書館、書報流通所),黨務科(組織股、調查統計股)。在政治教官中,政治主任教官受政治部主任及副主任指揮,監督同各教官負責實施政治教育,政治教官輔助政治主任教官,分別擔任政治課程教學。
黃埔軍校初期,先后以戴季陶、邵元沖、周恩來、汪精衛、邵力子、熊雄等為主任,張崧年(申府)、魯易等為副主任,汪精衛、胡漢民、邵元沖、于樹德、蕭楚女、張秋人、安體誠、李合林、高語罕等為政治教官,惲代英為政治主任教官,甘乃光、聶榮臻為政治部秘書。政治部正、副主任之下設秘書,秘書之下設宣傳、組織、總務3科。至1926年3月,政治部職員達70余人,聘定專任政治教官和臨時政治教官各10余人。
軍校政治部的職能在南京時期由政治訓練處承擔,在組織機構上已經不能單獨立部。軍校成都時期,有段時間政治部有過擴編,但很快又被弱化,政治教育內容并入訓導處。
?。?)經理部
軍校初創時期的經理部機構比較單一,由軍?;I備處經費組發展而來,最初甚至是由校黨代表廖仲愷直接負責,再加數名籌集經費的會計、財務人員組成。軍校廣州后期的經理部較為完善,通常下轄:財政科(會計股、金柜股、審核股),糧服科(給養股、被服股、器具股),采辦科(購置股、計核股),營繕科(計造股、電燈廠),另外直屬第1、第2、第3經理事務所。軍校歷經廣州、南京、成都各時期,其他機構部門反復改換“門庭”招牌,或合并或撤銷,唯經理、軍醫兩個部門仍獨立存在,經理部由“部”改稱“處”。
?。?)入伍生部
軍校廣州后期、南京時期的入伍生部,通常下轄:步兵第1團(第1營第1連至第4連、第2營第5連至第8連、第3營第9連至第12連、機關槍連),步兵第2團(第1營第1連至第4連、第2營第5連至第8連、第3營第9連至第12連、機關槍連),騎兵營(第1連至第3連),炮兵營(第1連至第3連),工兵營(第1連至第3連),輜重營(第1連至第3連),軍士教導隊(第1大隊第1中隊至第3中隊、第2大隊第4中隊至第6中隊、第3大隊第7中隊至第9中隊、特科大隊),學生軍總隊(第1大隊第1中隊至第3中隊、第2大隊第4中隊至第6中隊、第3大隊第7中隊至第9中隊、第4大隊),教官,第1科(第1、第2、第3股),第2科(第1、第2、第3、第4股),政治部(宣傳科、總務科、黨務科、各團營隊指導員)。這一體制編制,延續到成都時期,僅是學生軍總隊、各科室有所變動。
?。?)管理處
軍校各時期的管理處,一般下轄:特務營(第1至第13連、機關槍連),電話隊,號兵教練所,軍樂隊,陸軍監獄,消防隊,馬廄,第1科(庶務科含運輸隊等、會計股轄物品庫、收發股),第2科(交通股、駐省辦事處)。管理處還有一些下屬單位,不同時期因教學任務需要而有增設和撤編。軍校成都時期,改為管理科,直接隸屬校本部辦公廳。
?。?)軍醫處
軍校各時期的軍醫處,一般下轄:醫務科(檢診股、綜合股),衛生科(防疫股、材料股),陸軍醫院,療養所,衛生隊,醫務所,腳氣病院,診察室。
?。?)教導團
教導團是軍校初創時的校屬武裝組織,這支新型的革命武裝,屬校部參謀處管理,歸校本部直接指揮,稱為校軍。這支武裝,一方面擔負警衛軍校的任務,服務于軍校學員,配合訓練;另一方面也用于作戰。軍校發展到后期,原教導團演化為勤務團。
1924年10月,黃埔軍校創設兩個教導團,第1團團長何應欽,第2團團長王柏齡。每團轄3個營,每營轄3個連,每連轄3個排,始創中國軍隊“三三制”。另每團有機槍連、特務連、偵探連、輜重隊、衛生隊。團部仿蘇聯紅軍建制設團長、黨代表和參謀長。團、營、連均設黨代表。團以下不設參謀長。指揮官與黨代表分管所屬部隊的軍事與政治工作。教導團發展很快,組建幾個月后就擴大成為2個師,到1925年7月又擴編為1個軍,即國民革命軍第1軍,蔣介石、何應欽先后任軍長,廖仲愷、汪精衛任黨代表,周恩來任軍政治部主任。團的各級指揮官、黨代表和班、排戰斗骨干都由黃埔軍校教官、學生隊長和畢業生擔任。不少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擔任教導團的黨代表和排、連、營長,在戰斗中起先鋒骨干作用。這支革命武裝在戰斗中迅速成長和發展,為當年的國民革命軍奠定了武力基礎。
黃埔軍校的內設機構,除本校以上8大部分之外,因軍校日漸擴大,師生日眾,還在各地增設分校。最初以校舍不足,在黃埔島本校附近設平崗分校、蝴蝶崗分校,進而到廣州市內設省分校。這時的分校純屬分開駐地、分區上課性質,沒有專門機構,仍歸本校直接管理。1925年校軍舉行東征,黃埔師生隨軍上課,正式首設分校于潮州,命名潮州分校。設分校長、黨代表、教育長以及政治部、特別黨部等機構。不久,又增設了南寧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等。各分校均就地招收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其機構基本上是縮微本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