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軍旅生涯
1915年4月7日,我出生于河北省靈壽縣的一個農村家庭里,世代耕讀,家道小康。祖父是前清秀才,父親家中務農。當時正值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1927年閻奉之戰使我輟學一年。待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事初定,我繼續念了四年私塾和兩年高小,并于1930年考入河北省立保定第六中學就讀。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舉國憤慨,青年紛紛從軍報國。我亦于1933年春,加入華僑救國軍干部教導隊,到北京北苑接受軍事訓練,旋即參加長城古北口及喜峰口戰役。后因中日雙方簽訂塘沽協定,原救國軍編入東北部隊六十七軍王以哲軍長所屬一一七師。1934年該師奉命調往河南潢川、商城雞公山一帶與共產黨軍隊作戰,因與我初志有別,遂請假離隊。1935年至南京考取黃埔軍校第十二期。1938年元月畢業,分至湖南湘潭裝甲兵二○○師任排長。
我平生命途多舛,在抗日戰爭中“死”過三次。在臺灣坐牢因打錯針昏死一整天,幸得急救生還。在我所經歷的抗日戰爭中,有三場戰役印象深刻,也引以為榮。一是1938年5月河南的羅王紅廟之役,活捉日寇土原肥;二為1943年云南龍陵松山之役;三為廣西桂南昆侖關之役。今僅將昆侖關之役陳述如后。自1938年河南羅王紅廟戰役結束,我因在河南作戰有功,于當年七月調回湘潭,會見團長胡獻群,后因平漢鐵路中斷不能返回河南,改調本營第七連任中尉排長。1939年以二○○師為基干,擴編為陸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副軍長鄭洞國。除戰車一一四九團及一一五○團隸屬軍部外,并轄三個步兵師,總兵力共約一萬五千余人,榮譽第一師長由副軍長鄭洞國兼任。
1939年11月15日,日軍第五師團于廣東欽州灣登陸進犯桂南。11月24日日軍攻陷南寧要地昆侖關。我第五軍奉命歸三十八集團軍序列,在總司令徐庭瑤將軍指揮下擔任收復昆侖關的任務。自11月24日先遣部隊由副軍長鄭洞國率領與日軍作戰,發揮步、戰、炮、工與空軍聯合作戰威力,于1940年1月5日攻克昆侖關,并鞏固南側九塘、八塘等重要據點,完全瓦解日軍攻勢。戰役結束后,經統計全軍在此次作戰中陣亡者達5500余人,負傷者11000余人,失蹤者3500余人,總計傷亡人數多達兩萬余人。在不及兩個月的戰斗中犧牲如此慘重,實為罕見。據戰后日軍資料證實,包括日軍二十一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及士官干部85%遭擊斃,士兵死亡者4000余人,被生俘102人、戰馬79匹、小炮10門、輕重機槍192挺、步槍兩千余支,及其它彈藥裝備物資無數。日方評述:“在此地區(指昆侖關)作戰之中國軍隊,比其他任何地區作戰的中國軍隊都空前的英勇,值得我軍敬仰?!痹诜敔I中的日軍有一插曲,據說官兵常盟誓言:“若是我說謊,明天就遇到鄭洞國的榮譽第一師!”意思是遇到榮譽第一師準死沒活??梢姌s譽師作戰之英勇在日軍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說:“我們日本兵打英國兵(在印度)一個打三個,打美國兵一個打二個,打中國兵只能一個打一個?!边@使我回想起1938年5月于河南羅王紅廟夜襲敵營,活捉日寇土肥原,一夜之間我親手殺了四個日本兵。昆侖關大捷亦充分顯示我裝甲部隊建軍的成功。
戰后在軍部舉行的總結會上,鄭副軍長提及此次桂南戰役中,我所率戰車部隊沖力最猛、最快,殺傷日寇最多,掃蕩戰場范圍亦最廣。論功行賞我于1940年10月10日晉升上尉。
昆侖關戰役是我在抗日戰爭中所經歷印象最深,也最為得意的一場戰斗。至今憶起仍是歷歷在目。
抗日戰爭結束,國共又起爭端,陳毅率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我當時任國軍裝甲兵中校團附,駐守上海近郊。1949年5月25日,因情勢緊迫,上級下令,命我將全團550輛車及裝備全部破壞或燒毀,否則以抗命論處。我目睹用全民血汗錢歷盡艱難由國外購得、平日悉心維護保養、戰時舍命保全的軍車及裝備,卻要下手銷毀,委實難舍,故未執行。抵臺后被以資敵罪判刑十五年,亦因此結束我半生軍旅生涯。于獄中靜思因事難兩全,臨機取舍唯以不忍之心,求其無愧而已!余今年已九十又五,六十年前往事,或有疏漏,謹就記憶陳述如上?!?
(河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