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黃埔軍校同學會

    黃埔歲月

    山村里的軍校課堂

    日期:2012-01-01 14:09:00 來源:《黃埔》 作者:蘇伯銜
    字號:【小】【中】【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在貴州平寨辦學側記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在三都的大河和豐樂的平寨一帶駐有一個總隊,總隊隊部設在豐樂上巴林村民韋少云家??傟犻L姓肖,是一位上校。其中有一個大隊就分別駐扎于豐樂的沃屯和平寨兩處。該大隊的隊部設在平寨村民陳兆虞家。大隊長叫陳武君,中校軍銜。大隊下設四個中隊。一中隊駐扎在沃屯吳紹伯家,二中隊住在平寨蘇泉初家,三中隊與大隊部同住陳兆虞家(陳家房舍寬大),四中隊住在韋鶴年家。國事艱難,可軍校并沒有占用當地小學作為給學員上課的課堂,而選用了平寨蘇民溪(我父親)家當教室。

      我家的地理環境獨特。屋前有一條小河,小河外是堤壩。堤壩上種有11棵高大的柏樹。河邊就只我家一戶,房舍的南北兩端有兩片大竹林,我家就掩映在大樹和竹林之中,環境幽靜。在抗戰期間,這是一個防空、隱蔽的好地方。河堤外有一片約四、五個足球場大的草坪,是由河水沖積而成的一塊平地,當地人叫它河沙壩。河沙壩上長滿了獨特的藤本生的青草,細細的青草布滿在編織得密密麻麻的藤草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綠色地毯。草坪一直延伸至青山腳下,這是官兵操練的絕佳場所。另一個好處是我家的房舍中有一座二層樓房,專門建來用作收藏稻谷的 。因為貴州多陰雨天氣,不便于晾曬,為了通風,二樓未進行分隔,樓上就形成一個可以容納一百多人的大空間,這又是官兵上課的好場所。軍校一眼看中這個地方,就來和我父親商量,想借用作教室。我父親早年畢業于陸軍講武堂,也是一名老軍人,深知軍事辦學的重要,就毫不猶豫地騰出房子借給軍校。此后,我家就成為這個學員大隊上課的課堂了。

      當年我已是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了,對于抗戰的形勢也知道一二。軍校學員的到來,讓我們這些小孩都感到十分新鮮好奇。在和他們朝夕相處期間,常常纏著他們問這問那,慢慢得知他們大多是來自南洋及廣東的愛國熱血青年,抱著抗日救國的愛國熱情而從軍的。

      軍校學員每天的生活很有規律。他們雖住在民舍,但每天清晨卻集合到小河邊進行洗漱,早飯后就分別進入課堂和操場進行學習和操練。因為四個中隊只有一個教室,因此,一個中隊上課,另外三個中隊就在操場操練,如此輪換交替進行學習和訓練。上課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出于好奇,我們這些孩子經常到操場去看他們操練。今天回憶起來,不外乎是隊列訓練、投彈、射擊等等。學員們在草坪的西北角利用河灘上的鵝卵石建了一個靶場,靶場的不遠處就是巍巍青山。他們經常在那兒訓練瞄準、射擊。除此以外,他們還要進行長跑、單雙杠、跳馬等體能訓練。

      有一件事,我們當時很好奇:學員到操場后,就一個個對空中大聲高喊:“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右轉”、“正步走”、“齊步走”……聲音此起彼伏,山谷里響起一陣陣回聲,一里多外都能聽見。我們問:“你們又沒有集合,對著空氣這樣呼喊,到底是為啥?”答曰:“我們畢業后都要當軍官帶兵打仗的,現在不練喊口令,以后怎么帶兵呢?”哦,原來如此!

      學員們每天上課、操練結束返回住地,晚飯進餐前要集合唱歌。唱的大多是當時流行的抗日歌曲。唱完歌,等值班員將飯菜分好,聽到口令才能進餐。夏天,學員們餐后就各自去領取洗干凈的衣服。衣服是由洗衣工為他們洗好疊好的。睡覺前要集合點名,聽長官訓話,唱黃埔軍校校歌,然后才就寢。這就是他們當時每天的生活。

      三都在抗戰以前是一個偏遠的山區小縣城,豐樂平寨就更偏僻了。突然一下子來了這么多軍校學員,寂靜的村寨一下熱鬧起來了。學員們在住處打掃衛生、修整道路、宣傳抗日救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用石灰把蘇泉初老先生家的山墻粉刷一新,然后在上面畫了兩幅巨幅畫像,一幅是孫中山,一幅是校長蔣中正。還寫了很多大標語,內容包括“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軍事第一、勝利第一”、“軍令如山、紀律是鐵”等等,這類標語隨處可見。這時的山村一下成了一座軍營。 

      學員駐扎在平寨,隨學員同來的還有伙夫、洗衣工、理發師等后勤工作人員,以及軍官們的家屬。他們都分散住在平寨的村民家中。其中第二中隊的洗衣工大李和小李(均系廣東人)就住在我家課堂的樓下。學校的理發師除給學員理發外,還給當地老百姓義務理發。此事雖小,卻受到村民們的歡迎。豐樂一位蘇姓熱心村民,在馬場開了一個郵政代辦所,為軍校學員提供通訊方便。

      與我們接觸最多的是住在我繼父蘇泉初家的軍官和學員。時隔七十來年,我還記得二中隊的隊長姓胡,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少校。他的兩個兒子與我年齡相仿,一個叫胡國杰 ,一個叫胡國偉。他們小小年紀就很有禮貌,見到大人都敬禮。我們常在一起玩,成了好朋友。在二中隊的學員中,有兩個人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叫蘇斌,山墻上的巨幅肖像和標語,都是他寫、畫的。他們都住在我繼父家。我繼父是當地有名的教書先生,愛好書法,也寫得一手好字。因為同姓,又有同樣的愛好,他們經常交流,特別親切。另一位給我深刻印象的人叫吳炯光,廣東茂名人,后來他成了我堂姐蘇華的丈夫。

      軍校為了戰時的需要,在獨山招了一批護訓隊學員,我的姑父艾澤鈞也被招入護訓隊學習,后來成為一名醫生。1943年4、5月間,一年左右的軍校學習結束了,學員們將回到獨山接受分配。一年來,軍校的學員、后勤人員和家屬與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離開平寨時,大家依依不舍。同年暑假,我和我的奶奶及堂姐到獨山探親。學員們得知后,紛紛前來看望我們,并邀請我們到家里作客。

      黃埔軍校在我家駐扎的經歷和他們抗日救國的精神給我們這些當年的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此影響,朝鮮戰爭爆發后,我和弟弟蘇鐸都毫不猶豫地參軍入伍,參加到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家中的老人也都非常支持。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對于黃埔軍校在平寨辦學的一幕幕情景,我仍記憶猶新。    

     ?。ㄙF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供稿)●

      

    相關新聞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