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官第一預備學校生活回憶
1945年春,我在成都報考陸軍軍官第一預備學校(以下簡稱預校),得到錄取通知后,去預校報到。預校位于新都縣北門外寶光寺側,校園占地兩百余畝,園內楠樹參天,篁竹蔥蘢,兩條清溪貫流其間,營舍草房。
據聞預校的創辦是為了加強軍隊建設,提高軍官素質以奠定良好的基礎。預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習高中課程,同時開設基本教練、射擊教練、野外教練等軍事科目。通過三年的學習,考試合格的升入陸軍軍官學校(以下簡稱軍校)。原擬在全國籌辦九所預校,新都是第一所預校。
教育長鄧樹仁,廣東人,保定軍校畢業,留學德國,受工兵教育兩年。
預校在各地招錄的學生陸續來到學校,大都十五、六歲。5月,到校學生進行混合編隊,開始入伍訓練,全校編3個大隊、11個中隊,每中隊3個區隊,學習、訓練、生活以中隊為單位進行,中隊有伙食團。我編在第二大隊第六中隊,二大隊隊長黃宗翰。入伍訓練主要是基本教練和射擊教練,除此,各中隊還要安排時間搞好環境衛生,鏟除校園內的雜草,填平坑洼,培修道路,平整校內大操場,每天生活是很緊張的。晚上又有蚊蟲、臭蟲叮咬,入學時學校發給每個學生軍裝、一張白布床單、一床薄被,被子中的棉絮沒有壓貼實,又無網線,蓋不了多久,棉絮就分裂成幾坨,得自己用針線連縫起來。沒有蚊帳,后來在預備班才發給每個學生一頂蚊帳和一床軍毯。為了消滅臭蟲,假日里,各中隊架鍋燒開水,同學們將床拆散,用開水淋燙床柱、床邊,臭蟲得以消滅。三餐菜飯,聊以充饑,洗臉洗腳就得到溪邊去。
入伍訓練后,各中隊在新都北門外大操場進行了實彈射擊。我第一次打槍,心里有些緊張,打完三發子彈,都未脫靶,還算可以。
6月,學校開學上課,每周文化課時間占六分之五,教材采用由軍訓部翻印的開明書店發行、南開中學采用的高中教材,還要學習政治、經濟、法律、地質等學科,外語開設英、法、日、德、俄等,各中隊學習一語種。教員(教師)除少數穿軍裝的文職教師外,主要從成都聘請高完中的優秀教師來校任課,教師講課深入淺出,很受同學歡迎。
鄧教育長很關心學生的學習,也常到課堂聽課,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1945年8月15日晚,日寇投降的消息傳來,全校官生整隊進新都城游行慶祝勝利,市民聞訊,欣喜若狂,城內鞭炮聲、歡呼聲匯成一片,軍民共同歡慶勝利。
預校學生和寶光寺僧人同一山門進出,甚是不便,于是學校決定在校內大操場圍墻處新建校門,從校門修一條大道與川陜公路相連接。施工地段是荒冢累累的土丘,工程浩大。開工后,我們把從棺材、陶壇里掏出的尸骨放在一起,有的棺材內的尸體正在腐爛,臭氣熏人,后來學校和寶光寺共建白骨塔,把收集的尸骨放置塔內,讓逝者安息。修路時值盛夏,同學們不怕累、不怕苦,在短時間里,修建了一條寬十余米、長數百米與川陜公路相連接的平坦大道。為了紀念抗日戰爭的勝利,此路命名“勝利路”。
學校課余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運動場上打籃球的、跳遠的、推鉛球的……鄧教育長有時也和同學們一起打球;還開辯論會,辯論題目為“民生重于國防”還是“國防重于民生”,正反雙方進行激烈的辯論,這有益于啟迪學生思維、提高應變和表達能力;還辦墻報,各班辦的墻報,圖文并茂,各具特色,課余吸引不少同學佇立觀看。
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歷時四日,各中隊按同學考試成績排列名次,表揚成績好的,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鼓勵成績較差的,勤奮學習,后來居上。
學期結束,全校開運動會,各中隊同學都參加比賽,計算中隊總成績,進行評比。
1946年2月,第二學期開始上課,學校各方面都走上正軌,工作井然有序,教師誨人不倦,同學學而不厭,一派良好的學習風氣。
抗日戰爭勝利后,戰時遷川的機關、學校紛紛東還。當時軍訓部似已確定預校東遷,學校派黃宗翰一行去南京尋找新的校址。后消息傳來,新校址選在安徽蚌埠。后來預校撤銷,遷校的事就不存在了。
第一學年考試結束,有的同學由于學習和身體原因,不能繼續學習而退學。
6月,暑假到來,假期不由學生支配,各中隊安排軍事訓練和復習文化課。8月,鄧教育長飛南京述職,不久撤銷預校的消息傳來,同學們無不以未完成學業而感遺憾。9月底,鄧教育長與全校官生作最后一次講話,敘及學校創辦的艱辛,與今日走上正軌的過程。10月1日,預校撤銷,改為“陸軍軍官學校預備班”。徐幼常任班主任,學習仍照原教學計劃進行。10月3日,全校官生在勝利路歡送同學尊敬的鄧樹仁教育長離校。
1946年底,預備班奉命遷駐成都本校北較場西院,教育長關麟征多次來班視察,贊揚預備班學生學風好、紀律好。1947年5月,預備班又奉命遷回新都寶光寺,重回舊地,一草一木都感到親切,教室里又傳出瑯瑯的讀書聲。夏季到來,下了兩場大雨,學校大操場被水淹,寢室、教室進水,班主任徐幼常打著赤腳,挽起褲管到各中隊察看水情,對同學關懷備至。
優良的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各中隊對內外環境進行整飾后,教室、寢室是銀灰色的外墻,黃色的房柱、門窗,營舍顯得樸素、整潔。同學們在美化校園中,各顯身手,堆砌假山,開辟花圃、菜地,修蓋鴿舍、兔舍、雞舍……校園里又增添了一道道風景。課后,同學們除草、種菜、養兔、放鴿,課余活動更豐富多彩,我們中隊長為此曾撰聯,雞舍、兔舍聯:“一角園林供牧畜;兩條溪水夾農場?!辈说芈摚骸氨M管耕耘勿惜力;但教成長覺寬心?!?
9月,徐主任奉調離班,軍校調桂乃馨任班主任,教學仍按計劃進行,規章制度,仍循舊制。軍校校會、慶典,全班官生背上行裝前往成都本校參加,有時一日,有時數日,晚上官生住宿在文書院的佛殿和廊檐下,如遇雨天,寒氣襲人,住廊檐的只得裹緊薄被,等待天明。
同學們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1948年7月,圓滿完成了學業,進行了結業考試,并在北較場舉行了尊師大會。7月16日全班同學升入軍校二十二期第一總隊(少數同學分在通信、工兵中隊),進行了混合編隊,開始入伍訓練。11月,改一總隊為第三總隊。1949年9月27日畢業。
1995年3月,原預校學生入伍50周年,在川部分原預校的同學在新都寶光寺開同學會,久別重聚,相談甚歡,光陰荏苒,大多兩鬢斑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