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黃埔軍校同學會

    黃埔研究

    黃埔軍校十四、十五、十六期學生補訓總隊始末

    日期:2011-11-01 20:06:00 來源:《黃埔雜志》 作者:黃哲嗣
    字號:【小】【中】【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的烽火迅速燃遍祖國大地。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不少知識青年積極報考黃埔軍校第十四、十五、十六期,在這個有著光榮歷史的軍校里接受正規化的軍事訓練。

      一、抗戰之需要

      黃埔軍校在三十年代曾是世界著名軍校之一。因此,她的學制規定的學習年限在一般情況下為三年或三年半。但為了適應抗日戰爭形勢迅速發展的需要,已沒有可能墨守這種常規體制。學生入學后,學校既堅持其辦學的傳統不變,又結合戰時情況相應地做了某些必要的變革調整。其中最為明顯的是:(1)招生范圍擴大了,渠道增多了,不但準備遷往后方的本校定期招生,各地有條件的分校都允許按統一標準招考新生;(2)錄取名額增多了,過去各期只在本校一兩個總隊,現在十四期已從一總隊擴大到九總隊,人數增長好幾倍。并且還在各地繼續招考新生;(3)學習年限改變了,招收的新生區別情況分為甲、乙、丙級,各級受訓期限不等,比較靈活彈性,可以從一年制增到三年制。針對以上種種變革,有軍事家評論說:“為了抗戰的需要,因時而化,迎來了黃埔學生大發展的高峰時期?!?

      事實正是如此。以本校十四期六總隊為例,學生們是在1937年底入伍,1939年初畢業的,從入伍到畢業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遠遠沒有達到初級軍官養成所必須的學習時限。校方和學生心里都明白,這就是為了抗戰應急的需要。所以,當十四期學生在離校四年后(即1942年冬天)正在各戰區各部隊服役時,軍訓部鑒于戰況有所緩和,為了讓他們學完課程,又調回本校補課。校方的關心,使同學們感動不已!

      二、補訓之交流

      所謂補訓,是指學生未能完成學習計劃即提前畢業,后又重返學?!盎貭t再造”。補訓的單位全銜是“中國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十四、十五、十六期學生補訓總隊”。本校的補訓總隊設在北較場西院,那里是五年前十四期六總隊升學的老地方。學校教育長仍是萬耀煌,總隊長是李允中,大隊長、隊長大多數已有變動,區隊長基本上是十三期的留校同學,補訓的訓練計劃是由教育處擬定,交補訓總隊執行的。訓練時間為一年,從1943年3月4日開始至1944年3月期滿。訓練內容還是過去升學時的老一套:學科、術科、外國語大小教程;生活上仍是三操兩講、野營演習、紀念周、早晚點名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仍是總理遺教、領袖言行、《中國之命運》、《曾胡治兵語錄》……這些本來是黃埔同學人所共知,耳熟能詳,無庸贅述的課程,但其中也有一些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的課程,如從中國到世界各國的戰史、戰例的講評等等。其間也有邀請或禮聘外國專家給同學上課,如蘇聯的布哈林將軍就曾多次在西院的廣場上作專題講演,頗受聽眾的歡迎。

      此外,在補訓期間,校長蔣介石有時也來學校小住,補訓總隊的寢室與校長官邸鄰近,有的同學在校內城墻上散步時,就遇見過蔣氏夫婦二人。其他大員如軍訓部長白崇禧、軍政部長何應欽、財政部長孔祥熙等也曾分別來到學校視察并講話。

      交流,是指補訓學生的“抗戰經驗交流”。這本來不是校方“補訓進度”中所規劃的,而是補訓總隊師生們的自發要求。這個情節充分表現了同學們對抗戰大業前途的高度關心和責任感。為了使這種交流能夠收到實效,同學們除了用組織座談會、演講會、寫文章出壁報等方式進行外,更多的是提倡在補訓生活中不拘于形式地用三言兩語說明實質性的問題、判明某些戰事的是非得失。那時同學們采取短兵相接的方式進行交流,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特點:(1)沒有范圍局限,凡是親身經歷的戰役、戰術、戰斗都可以談;(2)不擇地點,無論課堂、操場、寢室、走廊、校外的公園、茶館、酒店以及野外,都可展開談論;(3)經常爭論,由于同學們的戰區不同,部隊不同,因而戰斗力和戰法也有所不同。戰爭千變萬化,戰役千差萬殊,不可能一概而論。真理愈辯愈明,同學們都很重視這點;(4)重視實用,不侈談迂腐的“大道理”。同學回校參加補訓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實戰能力和指揮水平,所以大家交流的經驗都很管用,真正收到了他山攻玉、互助互補的效果。

      三、期刊之鴻爪

      十四期六總隊補訓同學在本校自辦期刊,共出五期,每期兩版,單張八開白棉紙,內容有獻詞、啟事、師長近況、同學動態、工作與生活等。以出版的第二期為例,在“啟事”欄目中有如下內容:

      一、一四.六同學中有忠勇殉國者,請將其生平事績及殉國詳細情形寫成傳記寄蓉,以便宣揚,俾資表彰。二、一四.六在蓉同學春節聚餐正籌備中,惟物價趨高漲,每人份金約需百五十至二百元,大概在本年四月內籌辦,屆期再登報通知。三、一四.六在蓉同學一切必須舉辦之公益事務,如調查同學動態,通信連絡,繼續出印紀念刊物等項,在在需款,凡我同學,務請踴躍輸將,慷慨捐助,以利進行。由高志明等五同學持募捐冊據,執行勸募。四、本刊約按三月出版一次。以載同學近況為主,無定名。但見標題側雙鉤數字,即為本刊期數。此為第二期,故于《紀念??分髠扔∮杏∮须p鉤2字……

      在“同學動態”欄目中,標明了部分同學所在的地區、部隊和官職,便于同學間彼此聯系,比如:朱穆淳,洛陽長官部少校參謀。孫孝懷,洛冀察戰區總部少校參謀。蔣光定,豫臨汝新一師上尉連長。鄧伯瑗,豫新安三十集團總部上尉參謀。袁蘭卿,洛十四師干訓班上尉區隊長。陳育斌,寶雞五四師少校團附。彭琪恩,甘固源八四師少校軍械主任。徐光融,滇蒙自六十軍新編團少校團附。王鴻慈,昆明行營運輸連長。田凌云,滇楚雄遠征軍運輸十一團上尉中隊長。等等。

      在“工作與生活”欄目中,對同學們的狀況、大事小情都有所報道,比如:

      △五同學潛心讀書。我同學在蓉續住大學者,有光大王之宜、華大黃君夔、金大黃君祖、川大王成棟、中大醫學院陳樹來等,五位能武能文,將來荷負抗建重任時,當更能勝任愉快也!△周年紀念日,聞重慶同學及第一分校同學均將舉行聚餐,以資慶祝。成都同學大半在本校受訓,因忙于年終校閱,且準備在四月內畢業,時舉行盛大之春季聚餐,故于元旦日未特別舉行儀式?!骱螇壑ッ烽_二度。新近結婚同學有陳祖坤、劉文階、龍光、尹九、何壽芝等五位,前方抗戰,后方生產。各同學對彼等皆寄以莫大之期望,尤以何壽芝同學為第二次結婚,選擇適宜,愛意濃濃,春熙路上常見其情影,雙雙當更不負各位之期待也!△第一分校補訓同學聞易大隊長病逝蓉垣,特匯來國幣一千元作治喪之用,該處同學均服務于第一及第八戰區,即以身獻國,更節省其微薄之薪資,作如此慷慨激義之壯舉,殊令人欽佩云云?!魅苄种矣聢髧?。同學柴述堯畢業時分發二戰區,在黃河南北岸與暴敵及漢奸肉搏血戰達兩年之久,其堅苦持續之精神,實所罕見。彼弟兄三人均列戎行,大兄在營長任內陣亡,二兄柴意新任一九六團少將團長,于此次堅守常德之役忠勇殉職。述堯同學憤激之余,益節哀勤學以圖報效黨國,一門忠烈實堪欽敬云云?!饕凰?六揚威國外。自倭寇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后,我政府即派遣大批遠征軍出國。我同學上率部揚威國外已有四人,茲將其番號址探志于后:譚厚安,吳志昴,朱正芳,印度軍郵三四五局河字五五一號信箱附二號上尉連長(三人職同)。張國寶,印度遠征軍總司令部上尉參謀?!?

      

    相關新聞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