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湖戰役
棉湖戰役是1925年3月13日發生在第一次東征路上的一場關鍵戰役,是黃埔教導團自建團以來遭遇的最艱難的一次戰斗,黃埔學生軍特別是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教導1團全體官兵以極其慘重的代價戰勝了林虎軍隊,取得棉湖大捷。這場戰役對于黃埔軍校、第一次東征乃至整個近代中國的政治、軍事格局都有著重要影響。
棉湖戰役的大背景:第一次東征
1922年6月16日,軍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兵變。此后,在孫中山的策動下,桂軍劉震寰部,在桂林的滇軍楊希閔、范石生,以及粵軍的陳濟棠、莫雄等部決定聯合討伐陳炯明。他們于1923年3月16日占領廣州,陳炯明被迫退踞至東江一帶。孫中山、陳炯明關系破裂后雖經多人嘗試調和,但雙方因政見不同,又彼此成見頗深,故一直處于敵對狀態。此時,孫中山政府只據廣東省三分之一,而陳炯明部卻控制著惠州、河源、潮汕、梅州等大片地區,對廣州的大元帥府形成巨大威脅。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電邀孫中山來京主持大局。11月10日,孫中山發表《時局宣言》,于13日偕夫人宋慶齡和汪精衛、邵元沖、李烈鈞等隨行人員一起乘永豐艦由廣州啟程北上,在輪船經過長洲島時,孫中山下船,走進了黃埔軍校。孫先生蒞校巡視一周,并參觀第1、2期學生演習。當看到黃埔師生那昂揚的斗志時,他不禁對校長蔣介石說道:“今有學生諸君,可完成吾未竟之志,則可以死矣?!闭l也不會想到,這竟是孫先生最后一次踏足黃埔。
孫中山離粵北上后,一直盤踞在東江一帶的陳炯明認為廣州已群龍無首,是出兵攻占的最好時機。于是,他自任“救粵軍總司令”,于1925年1月7日,兵分三路,殺向廣州。面對陳軍的來犯,廣東革命政府決定將所轄的滇軍、桂軍、粵軍和湘軍一起組成東征聯軍:以楊希閔的滇軍為左路軍,攻打增城、博羅一線,向五華、興寧行軍,進逼林虎的防地;許崇智部粵軍為右路軍,以洪兆麟的駐地為目標,一路向東進攻;劉震寰的桂軍為中路軍,以圍攻惠州為主要任務,也可策應左、右兩路軍。而剛剛組建不久的黃埔軍校教導團(黃埔教導團1團于1924年11月9日成立;黃埔教導團2團于1924年12月26日成立),因幾乎沒有什么參戰經驗,在最初組建東征聯軍時只被當作預備隊使用。但在蔣介石和廖仲愷的力爭和黃埔學生的聯名請愿下,黃埔的學生軍們終于加入到東征大軍的隊伍中。他們被編入東征右路軍,校長蔣介石以粵軍參謀長身份隨軍出征。黃埔1期生主要擔任教導1團、2團的連、排長或營、連黨代表;2期生組成步兵總隊、炮兵營、兵工隊、輜重隊和3期入伍生第1營一起隨教導團參加東征。
1925年2月1日至3日,黃埔軍校教導第1、2團,學生隊,炮兵營等分別從廣州黃埔島出發,拉開了第一次東征的序幕。這批學生軍正式從母校的操場走向了炮火連天的戰場。這支不僅被敵軍陳炯明部隊輕視,在廣州各軍中也被視為“中看不中用”的黃埔健兒們,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嚴謹的治軍態度和積極的政治宣傳,一路所向披靡,戰果累累。
2月4日,教導第2團配合粵軍,歷經7個小時的戰斗,攻下東莞城。同日,粵軍張民達師和許濟旅攻占石龍。
2月7日,東征軍繼續向南挺進,占領常平。
2月10日,攻占平湖。
2月11日,占領深圳,肅清了廣九鐵路之敵。
2月14日,右路軍推進至淡水城下。
2月15日,拂曉,東征以來的第一場硬仗在這里打響,經過兩個小時的浴血奮戰,淡水城被右路軍攻下。當天下午,陳軍副總指揮洪兆麟帶兵反攻,激戰數小時后被打退。淡水一戰,使東征軍的名聲大振。
2月20日,東征右路軍離開淡水,占領白芒花。
2月21日,攻占平山。
2月23日,蔣介石、許崇智、廖仲愷、周恩來、加倫等人在白芒花召開軍事會議。經過討論,決定主攻海陸豐直搗潮梅,讓敵人失去立足之地。
2月27日,陳炯明的家鄉海豐縣城被占領。
3月1日,下陸豐。
3月4日,粵軍許濟第七旅占普寧。
3月5日,克揭陽。
3月7日,廣州東征軍右翼軍張民達師許濟、陳銘樞旅占領潮州汕頭,洪兆麟退饒平,葉舉退大埔。
自東征以來,僅一個多月的時間,黃埔軍校教導團與右路粵軍就一路東進,長驅400多公里,直達粵東的汕頭市。致使陳炯明的“救粵軍”聞風潰逃,第一次東征的勝利似乎就在眼前了。
棉湖大戰
其實,在攻打淡水時,原本應該同步前進的滇軍和桂軍在到達博羅、飛鵝嶺后就按兵不動了。這兩支軍隊是兩年前在孫中山的策動下進入廣東驅逐陳炯明的,他們本就是地方軍閥,一切行動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楊、劉二人起初對東征并不熱心,只是迫于壓力才同意出兵。所以,在東征途中,他倆多采取消極觀望的態度,其真正目的是想要乘亂奪取廣州。
東征軍一路勢如破竹,相繼攻下了海豐、陸豐、普寧、揭陽、潮安、汕頭等地。然而,就在右路軍一路向東攻營拔寨時,早有野心的左路軍和中路軍竟然掉頭向廣州退去。這樣,就使右路軍由一路高歌猛進的勝利陷入到孤軍深入的險境。原本進攻林虎駐地的左路軍突然調頭的舉動,讓陳炯明的前敵總指揮林虎得以在興寧、五華集結重兵后一路南下,企圖切斷右路軍的后路。與此同時,林虎還積極聯系已退至潮、梅兩地的洪兆麟、葉舉殘部,希望能夠前后夾擊右路軍,將其消滅于揭陽一帶。
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右路軍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也緊急做出了戰略部署:急調粵軍第1師陳銘樞第1旅和警衛軍從后方支援,攻占河田以阻擊林虎第1軍第3師師長黃葉興部,防止其前來增援;張民達第2師駐防于潮安,以免洪兆麟、葉舉部和林虎軍形成前后夾擊之勢;黃埔軍校教導團、粵軍第7旅立即從揭陽、普寧回師,準備抗擊林虎之軍。3月10日,林虎大軍(關于此次林虎軍的總人數,筆者所查閱的相關資料中都未給出明確的數字,且各個資料所列數據略有不同,但綜合來看,人數肯定是遠遠超過1萬甚至達到2萬。)行至河婆后,分鯉湖、棉湖兩路來襲。3月12日11時,右路軍由揭陽抵達普寧城,在得知敵軍的先頭部隊已于午后1時、3時分別到達鯉湖、紅湖(距棉湖5里)后,蔣介石遂在普寧城下令:以何應欽率領的教導1團向棉湖前進,正面攻打棉湖前方的和順之敵;第2團由團長錢大鈞帶領朝湖尾前進,攻打鯉湖劉志陸部;粵軍第7旅則繞至塔頭埠,襲擊敵軍的左側。這樣,便可形成三面包圍敵軍的態勢。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惡戰即將來臨。
3月13日上午8時,戰斗在大功山下打響。此時許濟旅已與校軍失去聯系。教導2團也因地圖不準確,通訊失靈被困在錯綜復雜的粵東山區。兩支軍隊都未能按原計劃加入戰斗。這樣一來,棉湖之戰的前半天便是教導1團的1000多人對陣近10倍于己的林虎大軍。
戰斗一開始,何應欽便指揮1團的3個營,向敵人發起了沖鋒。他命令第1營(下轄第1、2、3連)為前鋒,攻擊正面的敵軍;第2營(下轄第4、5、6連)為總預備隊,第3營(下轄第7、8、9連)則繞攻敵軍的左側,以策應第1、2營。兩軍激戰在一起后,敵人憑借優勢兵力將第1營包圍,1營將士在營長顧祝同的帶領下奮勇抗敵,甚至用刺刀近身肉搏,但寡難敵眾,1營傷亡頗重,第2連甚至被敵軍包圍,繳去數十桿槍。上午10時10分,林虎開始調動更多兵力向曾塘村的教導團指揮部進攻,因為第2連已被繳槍,第1、3連正向曾塘村的東北方向轉移,曾塘村竟無兵可守。于是,有一股敵軍乘機突破一處陣地,沖到了離團指揮部只有二三百米的地方。情況已是十分危急,蔣介石、廖仲愷、周恩來等此時都在指揮部里,指揮部一旦被敵人拿下,后果將不堪設想。岌岌可危之時,團長何應欽急忙命令第2營營長劉峙率第6連趕來支援,蔣介石也命令陳誠動用炮兵。炮兵連長陳誠親自拉火對近在咫尺的敵軍作瞄準射擊,連開三炮,命中了這股敵軍。這就是東征史上的“陳誠三炮”。炮兵的突然發力,使林虎最有威脅的一次進攻破產,陣地上的官兵們也隨之精神大振。
上午11時20分,黃埔教導團學兵連正好從王厝仔被調回,及時加入到支援左翼的戰斗中,只有六七十人的學兵連在連長曹石泉的帶領下從12時30分一直堅持苦戰至午后3時30分,學兵連的勇猛不僅大大減輕了左翼戰場的壓力,也為等待援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右翼方面,由于粵軍第7旅在11時30分及時趕來支援。1團由被動轉為主動,敵方開始退往和順方向。許濟旅和3營9連隨后追擊敵軍,第1營也一同向和順方向前進。但追至和順村后,竟遭到林虎軍總預備隊的瘋狂反撲。許濟旅不支而退后,教導1團第1、3營被敵軍包圍、沖散,死傷無數,第3營黨代表共產黨員章琰、副營長楊厚卿、連長胡思勛都陣亡在此,1營營長蔣鼎文、連長郭俊也身負重傷。戰至下午3時,1團已傷亡殆盡,從勤務兵到伙夫,所有人包括蘇聯軍事顧問也紛紛抄起機關槍上了戰場。此時,敵軍距離指揮部不過四五百米遠,團指揮部有再次受到沖擊的危險。關鍵時刻,何應欽急中生智,命令士兵們在陣地周圍都插上旗幟,搖旗吶喊,以迷惑敵軍。這一招,頗似當年諸葛亮上演“空城計”,敵軍果然不敢輕易前進了。
下午4時,戰斗已持續了整整8個小時,叱咤疆場數十年的林虎,曾經看不起這支學生軍,怎么也想不到這場戰斗會呈現如此膠著之態。
千鈞一發之際,教導2團終于趕至和順,從后方殺向林虎的指揮所。林虎軍在遭到這突然襲擊后,軍心大亂,又因前方旌旗遍布,不敢貿然死戰,遂于下午6時開始退卻,率殘部敗走五華。這場持續了近10個小時的戰斗,終于在黃埔教導團的輝煌勝利中落幕了。
這一戰,發生在孫中山逝世后的第二日,為了不影響士氣,中央黨部決定將孫中山逝世的消息秘而不宣。9天后,東征戰場上的勇士們才得知這一噩耗。棉湖血戰,成了告慰孫先生在天之靈的戰役。
棉湖大捷的原因分析
右路軍自東征以來,所戰皆勝,在攻克淡水后,士氣更是大振,官兵團結一致,勢要收復東江。林虎所率領的也是跟著他久經沙場的精兵,且此戰意在奪回自己的潮梅老巢,戰斗力也不可小覷。
棉湖一帶,西北一片都是崇山峻嶺,從西北往東南,逐漸過渡至平原。敵軍駐扎在山地,居高臨下。而東征右路軍則要由平原向山地仰攻。從地形上來看顯然是對林虎軍極其有利的,再加上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林虎軍隊取勝的可能性很大。但戰爭的天平并沒有偏向他和他的軍隊。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東征軍乃正義之師,他們是為了主義而戰,為了統一廣東而戰,為了振興中華而戰,黃埔的學生軍們,多是不怕犧牲的,有以一當百,萬夫莫敵之勇;林虎的軍隊顯然不具備這種革命精神,他們是地方軍閥,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重,打起仗來,畏懼頗多,殺伐不夠決斷。
二、黃埔學生軍是一支實行軍事教育和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新式軍隊。有著軍紀和黨紀的雙重武裝,軍內黨組織嚴密;軍隊編制改良為“三三制”(每團轄3個營,每營轄3個連,每連轄3個排),各團都有自己的特種隊(包括偵探隊、特務連、輜重通信隊、機關槍連、衛生隊等),分工明確。一旦進入戰斗狀態,團長便可集中優勢兵力對敵人發起進攻;實行“連坐法”,一團人齊退,必殺團長,若團長一人不退導致陣亡,則殺他部下的3個營長,若營長不退而陣亡就殺其3個連長,以此類推。棉湖之戰,黃埔教導團損失慘重,險些全軍覆沒,但無一人退卻。
三、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北洋時期,各地軍閥混戰,百姓們深受兵燹之禍,苦不堪言,對這些軍隊恨之入骨。但黃埔士兵們訓練有素,軍紀嚴明。隨著一路上的政治宣傳和黃埔軍的親身實踐,這支“不怕死、不愛錢、不籌餉、不拉夫、不強占民房”的軍隊得到了當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自發地為他們輸送給養,查探敵情。
以上這些都是林虎軍隊所不具備的。當然,在開戰前,即使考慮到所有戰爭因素,也無法保證戰爭的絕對勝利,戰場形勢往往瞬息萬變,每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到整個戰局。軍人們所能做的唯有盡最大努力靈活運用戰術,頑強地殺敵。軍人,以戰死沙場為榮,黃埔的軍人們,以必勝之信念對敵,以必死之決心和行動來履行自己當初考入黃埔的諾言,他們有敵人所沒有的“黃埔精神”,怎么能不勝利呢?
棉湖戰役的地位和意義
棉湖戰役是第一次東征中最激烈的一場戰斗,此戰的殘酷程度在整個東征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這一戰中,教導1團先是一個營一個營地去戰斗,然后就一個連一個連地戰斗,最后,是一個排一個班地向前沖。第1營中9個連長陣亡6人,負傷3人,第3營連長3人,2死1傷,排長9人,陣亡7人,385人的第3營只剩下111人,1團損失兵力達一半以上,團指揮部竟遭受到兩次被敵人沖垮的危險??梢哉f,一團在此戰中,是孤注一擲的,如果敗了,黃埔軍校的中堅力量——黃埔軍校教導團便同這場戰爭一起覆滅,那就直接威脅了黃埔軍校的生存。更為嚴重的是,一旦林虎軍消滅教導團于棉湖一帶,整個戰場形勢將會發生巨大變化。獲得勝利的林虎可在揭陽、普寧一帶站穩腳跟,收回敗退至河婆的黃業興部并與梅、潮的葉舉、洪兆麟部取得聯系,威脅駐潮安的張民達師。這樣一來,東征右路軍一個多月來的戰果就會毀于一旦,東征便勝利無望了。所以,在戰斗的危急關頭,蔣介石曾對何應欽說:“必須想辦法挽回局勢,我們不能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敗了,我們就一切都完了,再無希望返回廣州了,革命事業也得遭到嚴重的挫折?!?/p>
棉湖戰役可以說是黃埔軍校的存亡之戰。勝,可利東征,惠澤統一;敗,黃埔軍校則退出歷史舞臺,20世紀中國的歷史就有可能改寫。
親歷者對棉湖戰役的高度評價
當年,凡是經歷過棉湖戰役的人,無論是指揮官、學生軍還是蘇聯顧問,對此戰都記憶頗深。
蔣介石曾總結過他一生所經歷的幾十場重大戰役,棉湖之戰居于首位。
在第一線指揮作戰的何應欽也因此戰而一舉成名。此后幾十年的歲月里,每到3月13日這一天,何應欽都會邀請曾參與此役的黃埔軍校師生們一起紀念這場戰役。
廖仲愷在戰役結束后,專門作了《我們的光彩要照耀大地》的演講,他對此役勝利的意義作了高度評價,認為可比肩黃花崗起義。在前線勞軍而親眼見到黃埔官生們是怎樣頑強殺敵,以少勝多,打敗敵軍的廖先生由衷地稱贊道:“這樣的精神現在革命軍中獨一無二的了!革命的前途,全靠我們這支教導團的力量?!?/p>
親歷棉湖戰役的蘇聯顧問加倫將軍,對教導第1團的勇敢善戰贊嘆不已。他認為此次1團的戰績是在蘇聯紅軍極好的部隊中才能見到的,他通過此戰看到了中國革命成功的希望。加倫將軍在短短5分鐘的演說中,3次表達了對教導1團的敬意。他更是在演說的結尾高呼“敬祝何團長萬歲”。在東征結束后,加倫還將他隨身攜帶的佩劍送給了第1團團長何應欽,以示他對中國革命軍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