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黃埔軍校同學會

    2021年第六期

    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言與反思

    日期:2021-12-01 10:36:00 來源:《黃埔》雜志 作者:鄭旗生(臺灣)
    字號:【小】【中】【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戰后日本逼迫清廷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承認朝鮮自主,默許朝鮮由日本宰制;割讓奉天南部及臺灣澎湖;賠款二萬萬兩,分七年付畢;另訂商約,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日軍占領威海衛三年,以待賠款交清和商約批準,且占領軍費五十萬兩并歸中國負擔;等等。此后,日本不僅僅為侵略中國的主要國家之一,且最為兇狠。其后,日本還與俄國締結密約,共同侵略東北?!恶R關條約》割讓臺澎,造成二戰后,臺灣問題成為國家統一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道難關,美日持續運用臺灣戰略地位,而臺灣竟成為棋子,殊可喟嘆。

      綜觀19世紀末,中國歷經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嚴重挫敗,國人皆有時政日非、必須改革之感??涤袨榈冗M京赴試的舉人上書清廷,希望光緒帝下罪己詔、即行遷都,以與日本決一死戰。但清廷官員不此之圖,反與慈禧發動政變,維新者多成亡命,光緒帝也失去自由。當時許多熱血青年參與各地革命組織,除孫中山在廣東及海外組織的興中會外,東南各地的會黨也組成共進會,另有浙江光復會、湖南華興會、湖北日知會等。這些組織匯成歷史洪流,終于迸發成辛亥革命。從歷史發展軌跡看,任何大規模政治變動都會伴隨幾十年阢隉不安。秦始皇統一,雖結束戰國以來長期混亂,但十余年而亡。漢高祖建國后,仍有白登之圍與呂后用權,直到文帝繼位,政局才稍安定,成就文景之治。依此,民國肇建,前后50年動亂尚屬歷史常態。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在于“重新發現自我”,并在學習與反思中,找到適合中國永續發展的途徑。辛亥革命后的幾十年間,中國不斷實驗各種政治主張,逐漸理解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并不適合當時國情,學習西方必須有所取舍,而“發揚固有文化”也是當時知識分子的最大共識。孫中山推行三民主義時,雖“取歐美之民主以為模范”,也未曾舍棄中國文化,甚至將許多中國傳統融入其政治理念。辛亥革命以后,三民主義成為重要的思想指導與學校教育內容,但有許多調整:“驅逐韃虜”改為“五族共和”;政治組織仍以官僚體系為主?!叭裰髁x”最重要的議題聚焦于“民生主義”,這又與中國政治傳統的圭臬《禮運大同篇》所揭示的世界大同若合符節?!抖Y運大同篇》包含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道德的完整理念,是傳統中國的價值核心,對“均”極為重視。這種概念與西方資本主義將經濟活動建立于掠奪、自利基礎的核心價值差異甚大。近代中國沒有資本主義基礎,反倒是社會主義更適合國情,這正是民初知識分子社會主義傾向的兩個重要因素。三民主義的思想系統集中于“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其目標是“國計優裕,民生樂利”。這種將國計與民生結合的社會主義思想也成了日后幾個世代的共識,“國父遺教”思想已經順應中國傳統思想,符合時代潮流,而且能夠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主張的部分理論或因思慮不周,或因倉促推出,未必周密,必須修正,但經過百年來的實證,菁英分子不斷添加證明其能符合當代中國所需。慶祝辛亥百十年之際,正可以回顧辛亥以來種種思潮的發展過程,仍可為后世指示明燈。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成效有目共睹,為政者則明確指出“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概念。這種發展方向與三民主義的民生與民本概念枹鼓相應,也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重要精神,更是辛亥革命以來形成的社會共識可貴之處。

      今日紀念辛亥革命110年,兩岸同胞除緬懷先烈犧牲奉獻精神,更必須把眼光投向現在與未來。當前,中國大陸正逐步邁向國富民強境界,尤其成功解決貧富差異,蔚為奇觀。1956年在紀念孫中山誕辰90周年時,毛澤東主席曾說:“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外,都是孫中山革命繼承者,我們繼承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這個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贝蠹胰杂浀弥猩较壬z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敝猩较壬谥械耐旧⒉加诤韧?,尤其提醒臺海兩岸同胞,同志必須捐棄成見,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中共中央從毛澤東時期即已推崇孫中山,認同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理念。中共尤其強調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因為這證明中國共產黨符合孫中山理想,毛澤東也因此推崇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歷史斑斑可考,正是以史為鑒最佳例證。

      中山先生畢生從事革命最大心愿就是完成中國統一、復興民族、恢復中國國際地位。今天兩岸有志之士深刻反思,中國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者缺一不可。大陸改革開放后實施社會主義融合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并能于近期內適時以國家分配機能導正資本主義偏失,均衡財富分配,這些動能效益即將發揮磁吸效應,對臺灣及兩岸關系發展必將展現難以想象之影響,這是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給兩岸中國人最重要啟示,臺灣民進黨當局縱然冒險走“獨”,終將徒勞無功。

    相關新聞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