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黃河大鐵橋—— 紀念外公詹化球誕辰119周年
外公詹化球名孝嚴,字恩沐,號克帝,1901年6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寧??h西店鎮老詹家村。外公的父母均知書達理,深明大義,從小就教育外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經常講述一些英雄人物保家衛國的故事,要外公以他們為榜樣,為國家民族盡忠出力。
1914年,外公被送進縣城正學高等小學讀書,該校命名“正學”是為了紀念寧海明代先賢方孝孺。學校教師均為當時寧海名儒,要求學生“正心修身”,以方孝孺為楷模,方孝孺的生平事跡和作品是學生的必讀科目。在老師的教導下,外公更加堅定了為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而奮斗的遠大抱負。
1919年秋,18歲的外公從正學高等小學畢業,來到省城杭州,恰好遇上杭州體育??茖W校招生。該校是為了繼承辛亥革命先烈秋瑾遺志而創辦的,因此偏重軍事訓練。1920年春,外公被錄取。體校學制三年,除必讀的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等科目外,還開有專業課,如普通體操、兵式體操、體育學、兵器學、國術、實彈射擊等。在校學習期間,外公受孔墉老師的影響最大??桌蠋熓菍幒H?,不但學識淵博,教學認真,還經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講述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民族英雄的事跡,給外公留下了深刻印象。1923年秋,外公從杭州體育??茖W校畢業,遵從母命,回家結婚(妻子姓鄔),暫時留在家鄉小學任教。
1925年年底,黃埔軍校第5期招生,外公告別了母親和新婚妻子,只身前往廣東報考,被錄取為工兵科學員。為了表明自己要在革命大熔爐中冶煉、徹底改造世界觀的決心,外公改名“化球”,字“赤生”。次年3月入學,經過一年半緊張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訓練,1927年8月15日,外公通過了考試,以前三名的優秀成績畢業。軍校規定:每一屆前三名畢業生可留校工作。外公留校,在周恩來領導的政治部任宣傳員。隨后參加了北伐,歷任第9軍第3師軍區處上尉指導員、總司令部特務營上尉副連長、兩浙鹽務緝私局第3營營部稽查員、緝私局特務隊隊長等職,后轉入稅警團。
1936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認識到中日戰爭一觸即發,保障鐵路安全非常重要。因此,11月開始從原來的交通兵團中抽調一部分人員,組建成鐵道兵團,外公也名列其中,在當時培養專業干部的干部教導連(學員都是一些有專業知識的少尉軍官)任少校連附。
七七事變后,日寇占領平津,即兵分四路向華北撲來,其中一路由平漢路進攻河南。沿平漢路南下的是日軍土肥原賢二率領的侵華主力14師團。該師團按作戰計劃須在1938年2月8日以前攻取河南新鄉。新鄉位于平漢、道清鐵路交叉點,北制安陽,南扼鄭州。鄭州黃河大鐵橋則是南下的咽喉,所以新鄉是豫北的重要戰略據點。日軍連日用飛機轟炸新鄉、黃河大鐵橋。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殊死抗擊強敵,粉碎了土肥原賢二2月8日前攻取新鄉的美夢。
隨著敵人的不斷增兵,1938年2月10日,第一戰區長官程潛命令新8師開赴鄭州黃河鐵橋防守,并命令在河南境內新組建的鐵道兵團即刻奔赴前線,一面修復被炸的黃河鐵橋,讓中國軍隊物資和人員得以通行,一面準備在萬不得已時炸毀黃河鐵橋,阻止敵機械化部隊長軀直入鄭州,直下鄂湘大地。先行執行防守黃河大鐵橋任務的是外公帶隊的鐵道兵團中最優秀的干部教導連,約800人。2月10日,外公帶領的兵團干部教導連星夜急行軍至大橋南岸,馬上投入橋梁的搶修工作。經過2天2夜奮戰,完成搶修任務。13日,從北岸來的列車又開始從大橋上駛過。但一個十分不利的消息也隨著大橋的暢通傳來:日軍的一個聯隊(一個團)尾隨列車向大橋撲來。在大鐵橋兩岸只有外公率領的一個兵團干部教導連,加上原一個連的警戒部隊,總共約1000名官兵。而日軍是3000多人,雙方力量實在相差懸殊。外公急忙向正在向大橋進軍的新8師師部報告請示,得到回答:“大部隊以最快的行軍速度,也要一天一夜后才能趕到?!笔Y在珍師長在電話中斬釘截鐵地說:“你們現在一定要把這個缺口堵住,這關系到整個武漢會戰的勝負,我們已派小部隊快速增援你們,只要能守住大橋一天半日,就是勝利,縱余一兵一卒,亦不得擅自撤退!”外公回答:“請師座放心,只要我們還有一個弟兄在,大橋就決不會放棄!”
外公其實明白,雙方不僅兵力相差懸殊,武器裝備也相差極大。鐵道兵團除了自衛武器外,彈藥不多,重武器缺乏。而敵人武器精良,士氣正旺,想要在大橋上堵住他們,實在是難上加難。但已沒有退路,他馬上下令迅速占據有利地形,挖好掩體和戰壕,收集原守衛部隊留下的所有武器彈藥,集中在橋南岸。外公想:目前只能利用狹長的空間,層層阻擊來對付裝備精良的日寇。外公站在大鐵橋上向全體官兵說明目前的實際情況,并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已到了為國盡忠的最后時刻,已經沒有后退的路,身后都是一些需要盡快轉移的老百姓和一些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日寇過橋,誓死守住大橋,中國不會亡!”
官兵齊聲喊道:“誓死守住大橋!中國不會亡!”宏亮的聲音,仿佛黃河滾滾波濤,在怒吼,在咆哮!
戰斗在午前打響,日軍組織了一次次沖鋒,妄圖占領橋南岸,但外公憑借有利地形,沉著指揮,一次次將其打了回去。日軍寸步難行,死傷數百,速戰速決的部署一時間難以實施。由于摸不清守橋的中國軍隊人數,不敢貿然行動,日軍就一味地用炮轟。部分士兵被日軍炮彈擊中,傷亡不在少數。另有一些士兵被炮彈掀起的土掩埋,但炮聲一停,他們又抖落泥土,拿起槍,向沖上來的日軍射擊。就這樣來來回回,一直打到傍晚,日軍始終無法突破大橋南岸。但我軍也傷亡過半,彈藥已消耗殆盡。
夜幕很快降臨,日軍又一次沖過來。外公上好刺刀,縱身跳出掩體,高喊:“弟兄們,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死也要守住大橋!”然后,第一個沖上前與日軍拼刺刀肉搏,剩下的士兵也緊跟而上,日軍被中國士兵的英勇氣概所震懾,紛紛后退,鐵橋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血肉拼殺。鮮血染紅了黃河第一大鐵橋……日軍向北岸退去,南岸仍飄著中國旗!
當天夜里,新8師李昌容的一個團終于趕到,只見大鐵橋南岸到處是敵我雙方士兵的尸體,鮮血在鐵橋上已凝結成厚厚一層。掩體里除了幾名奄奄一息的重傷員,還意外聽見一個小女孩的哭聲,李團長連忙將大衣裹住小女孩,問:“你是誰?”小女孩的耳朵已被震聾,聽不到聲音,再三詢問后才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地回答:“我是詹……化球的女兒,叫若娟,父親……還在橋上……”李團長走上大橋,只見外公面朝北岸,背倚著欄桿圓睜著雙眼,全身滿是槍眼,早已停止了呼吸。李團長摘下帽子,深深地向外公鞠了一躬,叫人將外公抬回南岸安葬。隨后,李團長將外公8歲的女兒(我母親)帶回后方,交給后勤人員撫養并送入遺族學校讀書。
1940年3月27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下發對外公的一級褒獎令和撫恤令,追晉他為陸軍中校,牌位送南京英烈祠。1947年12月,外公被編入《中華民國忠烈將士姓名錄(浙江省寧??h卷)》。
郝柏村來到大陸時,為殉國在黃河大鐵橋的外公揮筆題寫了“英烈千秋”四個大字。
我的母親詹若娟已于2013年去世,享年83歲。生前除了耳朵聽不清(當時被日軍的炮彈震壞)外,身體健康,曾經多次帶我去黃河大鐵橋遺址祭拜外公,并反復告訴我:“你外公是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而犧牲的,為的就是要守住母親河上的這座大鐵橋來掩護老百姓和重要物資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