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無中線,戰場在臺灣
任何一個對全球發展格局與區域安全形勢抱持著善良愿望的人,都不免對當前中美關系的斷崖式滑坡感到憂心。9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演說,短短的7分鐘視頻,不但先后11次將矛頭指向中國大陸,要求聯合國就新冠疫情對中國究責,還大秀肌肉,強調美國的繁榮才是全世界自由與安全的基石,并夸言在他任內美國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實力在全球范圍履行作為“和平締造者”的使命。特朗普表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和最強大的軍隊,無人能及。
聯合國,是戰后美國根據羅斯??偨y“大國合作”的理念,一手催生的多邊主義核心機構,特朗普在聯合國會議上充斥著單邊主義色彩的發言,格外引人側目。盡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稍后的視頻中,表示中國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重申“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無意跟任何國家打冷戰熱戰,堅持以對話彌合分歧,以談判化解爭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開宗明義地敦促世界防止出現“新冷戰”并制止沖突,以便把精力集中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上。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特朗普當局似乎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執意將世界局勢帶向中美對抗的新冷戰格局。
在貿易制裁、科技封鎖和外交孤立似乎都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打臺灣牌”無疑成為美國啟動對華遏制戰略最重要的支點。兩年來,美國的對臺政策從“戰略模糊”逐步朝向“策略清晰”傾斜,不僅通過一系列涉臺法案挑戰一個中國底線,還逐步提高訪臺官員的層級,加強對臺軍售,明擺著為蔡英文當局的“聯美抗中”政策添柴生火,炮制臺海危機,為“印太軍事聯盟”的組建制造氣候。
9月17日,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發展、能源和環境的副國務卿克拉奇訪臺,這是臺美斷交41年以來訪臺層級最高的現任官員。此舉,不但踩了中美關系的紅線,也把臺灣推上了火線。果不其然,解放軍東部戰區連續數日以“多方向、多批次、多空層”的方式越過“海峽中線”實施??諏崙鹧菥?,警告的意味濃厚。蔡英文隨后也在22日上午到澎湖,視察駐防在馬公基地的空軍“天駒部隊”和海軍“146艦隊”,展示決心。一時間,臺海戰云密布,劍拔弩張。
據引述臺北軍方人士的報導指出,18日大陸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時,臺灣派出IDF戰機進行廣播驅離,并發出警告“你已飛過海峽中線,立刻轉向脫離”,卻遭對方回嗆“沒有海峽中線”。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記者會答詢時公開表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贝箨懝俜降谋響B寓意深遠,不僅意味著今后大陸的軍機、船艦甚至民間船只頻繁通過“海峽中線”恐將成為常態,也意味著大陸打算直面臺灣解決內戰問題,拒絕美國再度插手臺海事務,上下其手。
其實,“海峽中線”的爭議,本身就是上個世紀50年代兩岸分離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只不過同時鑲嵌在冷戰體制上。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兩岸隔海對峙。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將中國大陸視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主要威脅,對中國大陸實施禁航禁運,除了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之外,并于1954年底與國民黨當局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在臺設立“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1958年“八二三”炮戰前后,海峽兩岸為了爭奪大陸沿海地區的制空權,曾經爆發一系列的空戰。所謂“海峽中線”,其前身就是美軍協防司令部根據“共同防御條約”在“交戰準則”中所片面劃定的空海防御警戒線。當時,駐臺美軍第十三航空特遣隊司令小班杰明?戴維斯準將下令:只要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機、艦越過海峽中線,而且判明具有敵意的話,協防臺灣的美軍戰斗機即可迎戰開火,所以又稱為“戴維斯線”(Davis Line)。它既是對中國大陸武力攻臺的遏制,也是對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的嚇阻。
坦白說,從來沒有一個能夠左右世界大局的國家,其外交作風如此地充滿矛盾。美國向來堅決不容許外國干預美國內政,卻一廂情愿地認定美國的價值觀放諸四海皆準。美國人堅信,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其他國家只要跟隨美國一樣信奉“民主”和“國際法”,即可獲得和平與繁榮。但是,不管是當年的“戴維斯線”,還是今天所謂的“海峽中線”,既不具有國際法上的意義,也未經兩岸的討論或協商、也從未簽訂任何協議,有的只是兩岸在冷戰、內戰雙戰架構下,面對霸權主義干涉無可奈何的暫時屈從。
越南侵略戰爭標示了美國全球干涉政策的頂點,給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國際地位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迫使美國領導人不得不承認美國的力量有限,必須重新審視這個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1970年2月尼克松上臺后,首度在外交政策年度咨文中披露“今后,美國將以國家利益之分析為依據,而非法律原則之詮釋”走向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而“聯中制蘇”就是他與基辛格實現“戰略緊縮”的主要手段,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拐點。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談判過程中,尼克松很快發現,大陸在臺灣主權地位問題上的立場絕不允許談判。因此整個“中美關系正?;边M程,在歷經7年的冗長討論后,才在卡特總統以“斷絕與臺灣當局外交關系”“廢除美國與臺灣的防務條約”和“從臺灣和臺灣海峽撤走所有美國軍隊和設施”等三點承諾作為前提,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并“認知”(英文版寫為acknowledge,中文版則譯為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最終才實現互相承認并建立外交關系。來年,美國國務院便正式通知臺灣當局終止“共同防御條約”,“戴維斯線”也不復存在。
近年來,美國方面有許多人喜歡拿“與臺灣關系法”和“六項保證”來說事,要求美國當局改變“戰略模糊”政策,明確表態一旦中國大陸對臺動武美國會協防臺灣,但不涉及外交承認,也不涉及“共同防御條約”。一直以來,美國的對臺政策都是保持“戰略模糊”,“與臺灣關系法”本身就是這個“戰略模糊”的體現。例如,“當臺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遭受威脅,而影響美國利益時,應迅速通知國會,總統及國會應遵照《憲法》的程序,決定美國應采取適當的行動?!眳s對所謂的“適當行動”并未做出明確規范,可能是武力干涉,也可能是經濟制裁、外交孤立,甚至可能僅僅是口頭譴責。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來,美國正是憑借這樣的“戰略模糊”對中國大陸和臺灣保持著雙向威懾。因此,美國對臺政策從“戰略模糊”朝“策略性清晰”轉向,意味的恐怕不是臺美關系的升溫,而是中美對抗形勢的加劇,也意味著臺海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
民進黨當局倒向美國的結果,在兩岸關系上喪失自主運作的空間,從而成為美國任意操控的棋子,一切都取決于美國的利益。一旦情勢有變,美國另有盤算,恐將成為“棄子”。臺灣當局“聯美抗中”的政策傾斜,無疑是抱著火藥桶睡覺,還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要知道,海峽無中線,一旦發生沖突,戰場就在臺灣。
?。ū疚脑d《兩岸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