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抗日戰場 情傳兩家后人
近日,著名愛國將領,曾任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的覃異之先生的女兒覃珊裝修老房子時,在父親遺存的信箋中,發現了一封來自臺北的信,字跡娟秀。信中寫道:
異之先生:
您好。我是張郁廉,抗日戰爭期間曾到過您旅部(應為師部,臺兒莊戰役時覃異之任第52軍第25師參謀長——作者注)采訪的女記者,您還記得我嗎?畢竟事隔已近半個世紀了,最近由前中央通訊社同事彭河清處得知一些有關您的消息,知道您主持《黃埔》雜志社,還經常在該雜志上發表文章。照著雜志社的地址,寄這封簡短的信給您,希望能和您取得聯系。咫尺天涯,卻相隔數十載,我們也由青壯年邁入老年了,大家還健在,實值得欣慰。近年來,我返大陸北京、哈爾濱探親已四次,在北京住在五弟海淀家,希望有機會見面。孫先生(張郁廉丈夫——作者注)逝世十余年,我育有兩子一女,皆已成家立業,分住國外,詳情容后再告。
遙祝安康順適。
這封信將人們帶到了82年前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烽火歲月。
一
筆者通過手機微信分別采訪了居住在新加坡的張郁廉的兒子孫宇立先生和居住在國內的覃珊女士。
孫宇立告訴筆者,他的母親張郁廉是位“感情豐富、爽朗正直、感恩圖報、重視友誼”的東北女性。他從小常聽母親提起,抗戰時期在臺兒莊前線遇到的英勇杰出的覃異之。還多次提到與覃異之的幾次重逢。母親珍藏的一枚象牙印章便是覃異之贈送的。
張郁廉祖籍山東掖縣平里店朱由村,1914年出生在哈爾濱,兩歲半時,母親去世,從小被寄養在一個俄羅斯家庭,所以,張郁廉精通俄語。1934年9月入燕京大學學習,主修教育,輔修新聞。1937年6月下旬,燕大放暑假,張郁廉按照和父親的約定,來到山東老家朱由村探親。幾天后,就傳來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北平是回不去了,只有隨流亡學生赴南京。臨行前,父親再三叮囑:女孩子家絕對不能到前線工作,一定要完成大學學業。同年底,張郁廉輾轉來到武漢,她在報紙上看到駐武漢的蘇聯塔斯通訊社招收記者的啟事,于是報名應試,結果被錄取為塔斯社記者。社長羅果夫讓她學習俄語打字,把中文報紙上刊登的中日戰況消息翻譯成俄文,發回蘇聯。
二
日軍于1937年12月先后占領南京、濟南后,決定南北對進,夾擊徐州,打通津浦線。在津浦路北段山東境內,日軍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和磯谷廉介第10師團分別沿膠濟線和津浦線分進合擊魯南重鎮臺兒莊,企圖打開徐州的北門戶。中國軍隊以擅長防守的第2集團軍沿臺兒莊運河一線布防,打陣地戰;以武器裝備精良、機動性較強的第20軍團隱藏于嶧縣東北山區,拊敵之背,打運動戰。這樣將日軍內外夾擊,以圖殲滅。
1938年3月,驕狂冒進的磯谷師團在臺兒莊一帶被中國軍隊包圍,第2集團軍苦苦硬撐,堅守臺兒莊半月有余,將敵人死死釘在臺兒莊;第20軍團在敵人側背發起猛攻。中國軍隊眾志成城,浴血奮戰。中外幾十家新聞媒體、上百名記者云集臺兒莊。蘇聯塔斯社總社派谷禮賓斯基等幾位軍事記者來到中國,要到臺兒莊采訪,羅果夫安排張郁廉陪同前往。
3月中旬,他們從武漢出發,來到徐州,住進有名的花園飯店。張郁廉在《白云飛渡》中寫道:
重慶派來的蘇聯軍事顧問及其他外國及國內各通訊社、報館派來的記者,也集中住在這里。于是,這家旅館成了日軍每次空襲的目標。徐州城內沒有防空設施,百姓缺乏防空常識,空襲警報一響起,大家紛紛往外跑,能躲到郊區最好,不然藏在空曠的地方,如大樹下、樹林中或石堆旁,雙手抱頭,蹲著或臉向下躺著;有時來不及跑遠,就躲進民房的桌子下面,生死全靠命運?;▓@飯店中彈數次,部分房舍被炸毀,但我們沒有搬走。
幾天后,他們乘火車離開徐州,奔赴臺兒莊前線。到了臺兒莊南車輻山車站后,火車不能再往北開,他們步行前往臺兒莊。他們來到了駐扎在臺兒莊東北的第20軍團52軍25師,參謀長覃異之接待了他們。
覃異之,出生于1907年,廣西安定(今都安)人。他的童年很不幸,6歲喪父,7歲喪母,由祖母撫養長大。1924年入桂軍軍官學校第1期學習,次年6月轉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2期炮兵科學習,其間參加東征、北伐。全國抗戰爆發后,他于1937年9月率部參加平漢路北段對日作戰,在保定保衛戰中胸部中彈負傷。1938年3月,參加臺兒莊戰役。
第25師作為52軍的先頭部隊,位于臺兒莊東北的蘭陵鎮附近,其任務是向紅瓦屋屯攻擊,將敵人壓迫于臺棗支線以西殲滅之。經過兩天的激戰,進展頗為順利。4月6日夜,日軍突然向52軍兩個師的陣地發起瘋狂進攻,戰斗異常激烈。軍部判斷這是日軍撤退前的一次反撲,因為52軍對敵人側背威脅很大,不攻擊52軍,日軍不能安全撤退。軍部命令堅守,并乘機反攻。半夜后,臺兒莊之敵已向嶧縣撤退。7日拂曉,中國軍隊追至嶧縣縣城外圍,將日軍團團包圍在城內。第25師主力轉移到臺棗支線方面,繼續攻擊敵之側背。經過幾天激戰,占領嶧縣城東九頂山以北的幾個村莊,使敵側背受到很大威脅。日軍抽出兵力對第25師進行多次反撲,均被擊退,敵我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張郁廉就是在這個情況下到達第25師師部的。她對覃異之的第一印象是:“他是廣西人,工詩詞,態度穩健、堅毅,談吐溫文,‘儒將’之風教人欽敬?!瘪愔蛴浾邆冊敿毥榻B了戰況,并細致分析了戰局走向,之后,又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因為戰事激烈,覃異之派人將記者們送到離戰火較遠的偏僻村莊過夜。村民早已離家逃難去了,村莊內空無一人。護送他們的軍士找到了一間破舊的老屋,供記者們休息。張郁廉寫道:
屋里四邊透風,木板上放了些稻草,一盞油燈發著微弱的光,忽然在屋角發現一口黑色大棺材,上邊蓋著草,又神秘又恐怖。我帶著些微不安,和衣躺下,睜眼等天亮。
當記者們完成采訪任務與覃異之告別時,覃異之望著張郁廉說:“你是到最前線我旅部的第一位女記者,使我敬佩?!闭f著掏出一支手槍遞到張郁廉手中說,“這支德制勃朗寧小手槍送給你,需要時拿來自衛?!痹诓稍L過程中以及后來輾轉于湘鄂川,張郁廉一直帶著這個“紀念品”。
臺兒莊一戰取得空前大捷。消息傳來,舉國沸騰。
正在臺兒莊附近前線訪問的張郁廉等塔斯社記者,于8日上午趕到臺兒莊城內。戰后的臺兒莊已成一片廢墟,張郁廉寫道:“城中仍彌漫著火藥味,建筑物一半以上被毀,有的房舍還在燃燒,冒著煙,斷垣殘壁間散布著血肉模糊的尸體。國軍正忙著挖坑掩埋死者,坑淺土少,土堆中還有殘肢露出,被野狗拖食。眼前處處景象,殘酷無比,教人想到血戰的慘烈,實在難以描述!”
1938年4月中下旬,60多萬中國軍隊集中在魯南,準備與日軍決戰。日軍已調集30萬大軍,分六路迂回包圍徐州,企圖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為保存有生力量,與日軍持久作戰,1938年5月中旬,中國軍隊作戰略轉移。張郁廉來不及與覃異之告別,便就地隨部隊突圍,于6月初回到武漢。
三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被侵華日軍封閉的燕京大學,在四川省成都市辦起臨時學校,6月開始招生,10月開學。張郁廉得知后十分興奮,她要完成父親希望自己完成學業的遺愿,于是向已經工作了兩年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辭職,到成都續讀一年,完成大學學業。當時正值抗戰艱苦階段,為了湊足路費和學費,張郁廉不得已賣掉了覃異之贈送的那把小手槍。
1946年6月,因丈夫調任沈陽社會局局長,供職于中央通訊社總社的張郁廉請調到沈陽分社工作,住在民富街的一幢兩層樓房里。
張郁廉一共有5個弟弟,其中4個是繼母所生,作為大姐,她有很強烈的責任心,父親對她也寄予厚望。父親去世后,她責無旁貸擔當起家庭重任。她一到沈陽,首先迎來了二弟一家人,四弟、三弟、大弟幾家人也先后前來投奔,加上丈夫在沈陽求學的表弟也來借宿,樓上樓下住著十幾口人,在兵荒馬亂之際,一家人能熱熱鬧鬧地團聚在一起,并且都有一份工作做,實在不容易。
巧的是,當時,張郁廉在臺兒莊前線認識的覃異之也住在沈陽。1947年10月初,蔣介石在南京召見覃異之,派他擔任第8兵團副司令官兼第52軍軍長,加強沈陽防務。軍令不可違,覃異之只得赴任,但是他并不愿意和解放軍正面作戰。讓他意外的是在沈陽見到了張郁廉。分別近10年的老友重逢,格外高興。
覃異之見張郁廉家人口眾多,每月送來一大袋軍糧,這在當時物價飛漲,糧食匱乏的情況下,無疑是雪中送炭。
四
覃異之1948年3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居南京。1948年5月,張郁廉又隨丈夫遷居南京。覃異之提出要把自己在南京的一幢樓房借給他們一家居住。當時張郁廉一家人已有住所,遂婉言謝絕。
1948年11月,覃異之擔任國民黨首都衛戍副總司令兼江北指揮所主任,在淮海戰役期間兼任總統府戰地視察組組長,并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覃異之在南京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保護了大批革命進步人士,并掩護45軍97師師長王晏清以“過江演習”為名起義,力主保全南京下關火車站及輪船港口碼頭不被破壞。1949年5月1日,蔣介石召集高級軍官開會時,覃異之以接家眷赴香港再去臺灣為名,脫離了國民黨的控制。8月,與黃紹竑等在香港通電反蔣,宣布起義,與國民黨政權徹底決裂。12月,回到北京。1954年,覃異之與將門之女、比自己小17歲的王大坤女士結為夫妻,育有一子一女。覃異之先后擔任國家水利部參事室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北京市委主委等職。1995年9月,覃異之在北京去世。
1949年5月,張郁廉和丈夫帶著兩個兒子到達臺灣,后辭去中央通訊社的工作,拜在黃君璧門下學習國畫。2010年,張郁廉去世。
五
海峽相隔,張郁廉和覃異之自南京一別就再也沒見過面。重情義的張郁廉始終沒有忘記老朋友對自己的幫助,她在《白云飛渡》中寫道:
1949年,覃異之沒有隨軍到臺灣,留在大陸,命運如何,不得而知。五十余年前,他送的象牙圖章,我一直用到現在。
1994年3月,張郁廉偶然得知覃異之任《黃埔》雜志社社長,于是便寫了本文開頭的那封信。
茫茫大海,阻不斷血濃于水的兩岸情。二人雖然沒有再見面,但據孫宇立和覃珊證實,二位長者應該是聯系上了。孫宇立告訴筆者:“二位老人起碼應是通過電話了,因在母親的記事本中詳細記有覃將軍的聯系方式及覃珊名字。至于是否有覃將軍回信,可惜母親舊時信件經多次搬家已無處可尋了?!?/p>
覃珊告訴筆者:“1994年父親的耳朵已經不大好,寫字也困難,電話應該是通過母親轉達的,因為在張阿姨的記事本上,有我家的詳細地址、電話,還有我的名字和我在臺北兩個舅父的名字?!?/p>
2015年,孫宇立整理母親留下的手稿,取名《白云飛渡》出版發行。2017年春節,覃珊第一次聽說這部書,便在網上買了一本。她說:“看完以后,心情激動不已,開始尋找張女士的后人,一年多未果。2018年4月,屈令婉大姐(臺兒莊戰役參戰將士屈伸之女——作者注)說有一個有關臺兒莊的微信群,孫大哥在里面,經牽線才聯系上。孫大哥已是新加坡著名的雕塑家?!?/p>
2018年10月,覃珊利用去新加坡參會的機會,見到了孫宇立。二人相見,圓了前輩的心愿,自然是感慨萬千。孫宇立贈送覃珊一本臺灣版《白云飛渡》,并題字:“覃珊,有幸與您在2018年10月21日在新加坡見面,一圓母親希望一生中再有機會一會覃將軍的多年夢想。母親終生珍重與覃將軍的戰地因緣及情誼。感謝您,望保重?!瘪涸谖⑿排笥讶χ袑懙溃骸?938—2018,緣自80年前;1948—2018,緣斷70年。今天有機有緣,再續前緣!”
2018年12月,孫宇立到北京討論作品展出事宜,再次見到覃珊。他說:“覃珊舉止端莊典雅,為人謙虛大方。在我們歡談、暢飲、共餐、同游間,我隱然見到了母親終生敬佩的愛國軍人楷模覃異之將軍?!?/p>
一段未了情,傳承兩代人??谷彰麑⒑蛻鸬赜浾咴趹鸹鹬薪Y下的情誼,80余年生生不息,延續到他們的后代身上,但愿這種君子情誼一代代傳下去,綿綿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