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2017年第四期  > 正文

    仁者壽 
    ——記百歲黃埔同學暨抗戰老兵黎德

    日期:2017-07-01 16:00 來源:《黃埔》雜志 作者:李平華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2013年9月21日,看到“抗戰活化石”113歲的遠征軍抗戰老兵付心德去世的消息,我感到了一絲驚訝:老兵一輩子受盡了苦難,很長一段時間缺乏營養、缺乏保健,卻能夠如此頑強地生存下來,并得享長壽,這難道僅僅是基因的緣故嗎?
      打這以后,我就越發關心抗戰老兵這個群體。在這期間,雖然老兵們不斷地凋零、歸隊,但從與他們的接觸中,我發現很多老兵都是長壽的。盡管他們受盡磨難,但上天卻給了他們長壽。這說明什么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走訪了幾位抗戰老兵。我見到了桂林七星巖“八百壯士”幸存者,96歲的黃海潮老爺子,他的那句“面對死亡,沒有一個中國軍人投降”不斷在我耳邊回響。我見到了91歲的桂林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黎克忠,他說:“黃埔軍校是我一生的驕傲?!蔽乙姷搅?923年出生,黃埔18期,與日軍在湖北宜昌對峙長達兩年的鄭立志,他擲地有聲的話語言猶在耳:“日本鬼子再敢侵略我們,叫他有來無回!”
      這些老兵善良淳樸、愛國愛民,心中充滿正義感,這也許說明做善事、積累德行是他們長壽的根本原因。
      黎德,一位在抗日戰爭中負傷失去下顎,沒有牙齒不能咀嚼的人,70年來靠吃稀飯生活,如今活過了100歲,身體依然很好。按佛家的“因果報應”之說,他能夠如此長壽也正是“仁者壽”了。
      3月8日,是黎德老人的100歲生日,讓我們祝福他老人家健康長壽,也讓我們再次走近他,走進那場戰爭,走進那難忘的歲月,走進黎德老人的一生,探索他“仁者壽”的真正原因。
      苦難的出身
      黎德1917年3月8日出生于廣西桂林市麗澤門附近一戶貧苦家庭。父親黎得標(燕林館廚師),母親李君蘭(家庭婦女),兄弟姊妹三人:大哥黎樹芬、二哥黎樹芳、姐姐黎樹英。
      1920年,黎德3歲,父親因病去世,兩位兄長離家當兵(大哥病逝于解放后、二哥當兵以后再無音訊)。當時,軍閥割據,社會動蕩,黎德一家日子也十分的艱難。
      黎德9歲時,因生活所迫,被賣到荔浦屈謙泰糕餅鋪當學徒。在那里一干就是5年。作為童工他倍受虐待,實在無法忍受那種非人的折磨和勞作。他意識到,不能這樣長期寄身于他人屋檐之下,必須尋找自己的出路。于是,14歲的黎德只身一人逃往柳州,在那里,他參加了童子軍第4軍,并在該軍所在地(柳州圖書館)學習。
      報國從軍
      中國童子軍是在20世紀初出現的。童子軍于1912年2月25日由嚴家麟創始于武昌文華書院,其后流播漸遠,為各地所仿效。嚴家麟認為“救中國非武力不可,而沒有道德、知識及健全體格之國民,就不會有一個好軍隊”?;诖?,他組織了許多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動。童子軍的創辦,就是其中的一項。
      民國時期的童子軍教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各地自主創辦時期(1912—1926年);(二)中國國民黨領導時期(1926-1934年);(三)中國童子軍總會領導時期(1935-1949年)。中國童子軍大體上可分為幼童軍(一般為8歲—11歲)、童子軍(一般為12歲—18歲)、青年童子軍(18歲以上)三個部分。
      黎德在柳州童子軍受到了嚴格的訓練,他告訴我們,童子軍宗旨為“以發展兒童做事能力,養成良好習慣,使其人格高尚,常識豐富,體魄健全,成為智仁勇兼備之青年,以建設三民主義之國家,而臻世界于大同”。參加中國童子軍的每一個人在入軍前都要對著孫中山遺像進行宣誓。誓詞如下:“某某誓遵奉總理遺教,恪守中國童子軍之規律,終身奉行下列三事:第一,勵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教訓,為中華民國忠誠之國民。第二,隨時隨地扶助他人,服務公眾。第三,力求自己智識、道德、體格之健全?!?/div>
      黎德在童子軍里接受了中級教育。童子軍教育的課程分初級、中級、高級。初級課程有10項內容,包括黨國旗、誓詞、禮節、徽章、操法等。中級課程有14項內容,包括生火、露營、縫補、救護、偵察等。高級課程有15項內容,包括測量、制圖、架橋、星象、游泳等。黎德在這里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又輾轉到江西南昌河東會館繼續學習了半年,此時的他已經是一個掌握了各種軍事常識以及生存基本技能的優秀士兵,為他日后成為優秀的基層指揮員創造了條件。
      1932年,黎德由第4軍保送至南京步兵學校接受了更高層次的訓練。這一年,他15歲。在南京畢業以后,他被分配到西安的委員長行營在鐵肩隊當排長(鐵肩隊在西安事變后解散),主要任務是運送物資,當時進鐵肩隊的有70多位軍官。
      1934年,黎德在杭州防空學校學習訓練2年。1936至1937年間,黃埔軍校廣州分校續招第14、15期生3000多人。1936年,黎德因成績優秀,被保送至廣州燕塘黃埔軍校第四分校14期步科。
      1938年,日軍從廣東淡水登陸,廣州戰役爆發,軍校遷往德慶后,又遷往貴州獨山。
      1938年9月,黎德作為第14期甲級生畢業。此時的他21歲,已經是一個颯爽英姿,滿腔熱血,時刻準備為國犧牲的中國軍人了。
      黎德對他畢業時的情景記得很清楚,他說,全面抗戰以前,蔣介石時常在下午開車到學校檢查衛生軍紀,有時在全體學員面前演講,鼓舞大家的士氣,全面抗戰以后就很少來了。畢業典禮那天,蔣介石清晨5點多就在操場上等候。典禮上,蔣為每一位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是時,每一位學生三步上前立正,蔣對每一位學生都從頭到腳審視。老人至今對校長的嚴正目光印象深刻。
      軍校畢業后,黎德被分配到63軍154師460團2營9連任少尉排長。當時抵抗日軍已刻不容緩,他一畢業就馬上投入戰斗,而且是一場惡戰。
      1938年10月12日,4萬日軍在惠州大亞灣強行登陸,開始了對廣東地區的陸上侵略,這標志著華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惠州、廣州等地相繼淪陷,日寇一路燒殺搶掠,沿途百姓水深火熱。黎德對這段經歷記憶猶新。他說,1938年10月,日軍在廣東大亞灣登陸,他所在部隊奉命在淡水一帶阻擊敵人,這是一場惡戰,他手下有3個班48人,犧牲了18人。那些都是自己親如兄弟,朝夕相伴的戰友??!黎德說到此處,已經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據惠州歷史檔案記載,日軍登陸大亞灣集結了海軍兩支艦隊大小艦艇共30余艘,飛機60多架,共4萬多人的兵力。10月12日凌晨,日軍在強烈炮火的掩護下,從大亞灣的霞涌圩、巖前涌、鹽灶背南岸、碧甲玻璃沙廠北面海岸等地登陸,開始了對廣東地區的陸上侵略。此后10天,東江下游及廣州地區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浴血奮戰
      日軍占領廣州后,黎德所在部隊頑強抵抗,掩護百姓撤離。在這過程中,黎德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擄掠種種罪行。他看到有些村莊被炮火燒成灰燼,到處是斷垣殘壁,生靈涂炭。這一切更激發了黎德和戰友們抗日的決心和勇氣。
      第一次粵北戰役。
      1939年12月,第一次粵北戰役爆發。
      日軍占領廣州后,企圖進犯曲江。為確?;洷狈绤^,余漢謀指揮部隊阻擊日軍北犯,從而開始第一次粵北戰役。第一次粵北戰役,是當時廣東戰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斗最激烈的戰斗,歷時近一個月,最后以日軍的敗退結束。
      黎德所在第154師(師長梁世驥)駐守從化牛背脊、增城派潭、東洞、新豐縣梅坑。黎德在廣東河源縣(當時屬于惠州)一個叫赤白泥的地方,帶了一個排30多人在路邊伏擊日軍運輸車,成功繳獲很多物資。
      在清掃戰場時,戰場上尚有躲在暗處的日軍。黎德被冷槍貫穿腹部,幸虧沒傷到內臟?;貞浧疬@段經歷,黎德說:“真危險,子彈再偏一點,我就沒命了?!闭f到這里,他撩起衣服,肚皮上兩塊圓形子彈形狀的傷疤依然清晰可見。
      第二次粵北戰役。
      第一次粵北戰役后,日軍敗退廣州、增城,進行整訓和補充。1940年5月上旬,在日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指揮下,第18、38、104師團約兩萬人,戰車數十輛,以及第21獨立飛行隊30余架飛機,再次向粵北進犯。
      黎德和他的戰友們依托工事,在前沿阻擊日軍,對于深入縱深的敵軍,部隊則集中兵力進行圍殲。經過一個月的拉鋸戰,日軍撤退。
      第三次粵北戰役。
      1944年11月,日本侵略軍集合兩萬余兵力,發動了第三次粵北戰役,最終打通了粵漢鐵路,并于1945年初攻占韶關,廣東省國民政府隨之向西部山區遷移至連州,直至抗戰勝利才遷回廣州。
      在這期間,由于連續戰斗,黎德戰斗經驗越來越豐富,1943年8月升為連長,1944年升任2營少校營長,該營下轄4個連——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還有1個炮排、1個通訊班,一共700多人。要指揮這700多人作戰,要讓士兵們能在前線英勇殺敵,這個少校營長并不好當。
      黎德是軍校出來的,有足夠的理論知識,更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他每次戰斗都身先士卒,所以,弟兄們都非常聽他的。
      黎德告訴我們,部隊長期在戰火中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部隊冬天行軍,大家穿著草鞋,走雪地的時候,草鞋磨壞了,就打赤腳,一路走,一路流血,雪地里留下一行行紅色的血印。部隊也經常沒吃的。有時急行軍,幾天幾夜都沒睡覺,有時剛睡著就得爬起來,
      由于部隊給養常被日軍封鎖,沒有足夠的軍糧,也根本不可能得到正常的軍餉,所以他們經常餓肚子,加上沒有正常的休息,每個人都顯得很憔悴。但大家都情緒高漲,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戰斗到底。
      粵北三次戰役,黎德的許多戰友獻出了生命。
      目前,國民黨第62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和陸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均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從化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建于1946年,1985年重建,內埋63軍歷次戰役殉難將士忠骨3000多具。第62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曾被淹沒在牛脊山水庫之中,1987年被打撈出來重建。
      大難不死
      1945年7月,在“三南”(江西的龍南、定南、全南)小江鎮的戰斗中,黎德在追擊日軍時下顎中彈,造成貫穿傷,這第二次負傷讓他落下終身殘疾。
      “我們營和鬼子的一個聯隊遭遇,干了起來?!崩璧录拥卣f,“鬼子撤退時我帶人追擊,沒想到下顎被擊中,子彈從左到右貫徹面部,牙床被打斷。我被戰友背到野戰醫院治療。醫生看著我6英寸長的傷口直搖頭。為了補下頜骨,只好從我身上取一根肋骨?!?/div>
      之后,他被轉移到上海陸軍總醫院治療了整整3年??斓浇夥诺臅r候,本來可以去臺灣,但是由于不能帶家眷,他思量家里還有老母親,他不能只顧自己而留下家人無人照顧,再加上國民黨大勢已去,一旦到臺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來,最后還是決定留在大陸。
      疏散的時候,他的傷還沒完全好,雖然在陸軍總醫院治療了那么久,但是離開的時候傷口仍然在流膿。他特別提到感謝為他治療的那位軍醫。他說,給他做手術的是一位從德國留學回來的軍醫,少將軍銜。軍醫幫他取出一段肋骨,補到牙床和下顎,讓他基本能吃飯和說話,并給他做了植皮,讓他的面目有了很大改善。那個醫生本來還要給他再做一次手術,相當于整形恢復,讓他的右臉顎骨恢復成和左臉一樣,但是他拒絕了,他覺得太痛苦,他認為能恢復成這樣已經很知足了。
      從上?;貋?,黎德的下顎還未痊愈,總是在流膿,感覺里面還有什么東西似的。黎德也時常摸他的傷口。有一天,終于從里面擠出一根鐵絲一樣的東西,他咬緊牙關,把它抽出來后,過了一段時間傷口就慢慢愈合了。
      按照軍人在戰場上受傷的四等六級,黎德的負傷情況屬于二級。(級數越小,傷越嚴重。具有下列殘情之一:器官嚴重缺損或畸形,有嚴重功能障礙或并發癥,存在特殊醫療依賴和大部分護理依賴的,屬二級傷殘)
      坎坷與光榮
      1949年解放后,黎德回到桂林。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黎德很長一段時間生活非常艱難,尤其是作為一個殘疾人。
      他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從1949年到1958年,靠賣草席維持生計。他省吃儉用、自食其力地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問及他這一段的生活情況,黎德總是輕描淡寫。他認為,能夠活下來,已經很不錯了。他說,比起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兄弟,他要幸運多了。所以,盡管生活艱難,只要想想那些在戰場上來不及看到勝利,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兄弟,再多的艱辛也算不得什么。
      1958年,桂林日雜合作商店成立,黎德獲得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由于面部破相,吐字不清,更由于“歷史問題”,他在日雜合作商店,只能做運輸、送貨這樣的體力活。也仗著身體其他部分還健康,黎德除吃飯、說話不方便,還能勝任那些繁重的體力勞動。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
      黎德在日雜合作商店一直干到1979年退休(62歲),退休時單位更名為土產日雜合作總店。黎德退休后就一直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幫助撫養孫子、孫女。
      黎德育有4個子女。他經常告誡兒女:“少說話,多做事?!痹诶蠣斪拥难障?,子女們都正直做人?,F在,也有了孫子、重孫。他有時候跟女兒住,有時候跟兒子住。兒女們對他都非常孝順,老爺子的晚年生活也算幸福。
      改革開放之后,桂林成立了黃埔軍校同學會。桂林市民革聯系到黎德,對他的生活百般關照。每年,統戰部、民革、黃埔軍校同學會都會到他家里走訪慰問。
      近些年,關心老爺子的人越來越多,不僅是統戰部、民革、黃埔軍校同學會,關懷抗戰老兵的志愿者也經常到家里幫助他,并請他講述抗日戰爭的經歷。老爺子非常樂意講給他們聽。但是講到戰爭的慘烈,老爺子每每哽咽,說不下去。
      2015年,黎德98歲,他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授予的抗戰老兵的光榮稱號,同時,還收到了來自臺灣地區的抗戰英雄獎勵證書。老人激動地說,我們沒有被遺忘,只是我那些犧牲的兄弟們,他們看不到今天了。說著說著,老人又掉下了眼淚。
      仁者壽
      是什么原因讓黎德在那場戰爭中以生命為代價去頑強地奮斗,又是什么原因讓他經受住了生活的嚴峻考驗,并頑強地活下來?是拳拳的愛國之心,是善良淳樸的品性,是堅忍不拔的意志!
      當年在部隊,黎德善待士兵,義字當先,當排長的時候,曾經有連續4個月軍糧缺乏,日子相當艱難。每到吃飯的時候,他親自去給每個士兵盛飯,因為當時只能煮稀飯,如果讓士兵自己盛,先去的肯定會把下面的米撈掉,后面的就只能喝米湯。為了吃飽,有的士兵爭執起來甚至拔槍相向。因此,他必須親自公平地給士兵們盛飯,避免沖突。發軍餉的時候,他通常留下夠自己伙食的少部分錢,其余的都給了有困難的士兵。正因為如此,當他在戰場上負傷的時候,弟兄們硬是堅持把他從戰場上背回來,送到戰地醫院。
      對于那場戰爭,老人說,我們給中華民族出了一口氣!對于侵略留給我們的恥辱,老人諄諄告誡,我們千秋萬代永不能忘!
      黎德,這位百歲抗戰老兵,在戰場上,他是英雄;在工作中,他恪盡職守;在民族大義上,他高風亮節;為國為民,他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以他的親身經歷給我們留下了不盡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因為有這樣的前輩感到自豪和驕傲,并決心發揚他們的精神,繼承他們的事業,讓他們的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薪火相傳。
      我們理解黎老:“歲寒知勁松”;我們祝愿黎老:“樹老根彌壯”。在他100周歲生日之際,我們祝福他長壽,更長壽。

    相關新聞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