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2017年第四期  > 正文

    內外交困 乏善可陳 
    ——蔡英文當局執政一周年情況回顧

    日期:2017-07-01 16:26 來源:《黃埔》雜志 作者:徐家勇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蔡英文當局自2016年5月20日上臺一年來,在內部治理、兩岸關系和對外關系上諸事不順,政績乏善可陳,致使臺灣社會內部、對外關系及綠營內部矛盾漸趨激化,民眾不滿意度大幅上升,已陷入執政困境。
      內部施政乏善可陳,遠不符臺灣民眾預期
      一年來,在“內政”上,蔡英文當局提出振興臺灣經濟規劃,但推動受阻、效果不彰,經濟民生未見改善;在社會領域試圖通過一系列改革“解決問題”,卻不斷制造問題,引發社會抗爭四起;為謀求長期執政,以“轉型正義”為名極力清算打壓國民黨,刺激藍綠對立升溫;隨著蔡民調下滑,民進黨內部及“獨派”不滿蔡聲音增大,綠營內部矛盾漸趨突出。
     ?。ㄒ唬┡_經濟增長雖有回升,但民眾無感
      蔡當局上任時提出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試圖改變過去經濟增長模式,但這種迎合島內民意的口號式提法,本身是自相矛盾、走不通的,受到島內企業界的強力挑戰。為此推出的“5+2創新產業研發計劃”,由于存在資金、人才、技術等諸多困難,產業結構調整難以落到實處。受蔡當局經濟和能源等政策的影響,島內的投資環境不斷惡化,鴻海、臺積電等臺灣大企業加大對大陸投資,并紛紛表示要投資美國。近期,蔡當局推出8年8800多億元新臺幣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試圖以公共投資帶動提振經濟,但由于該計劃出臺倉促、規劃浮濫、缺乏科學論證,藍綠執政縣市資源分配不均、有選舉“綁樁”考量,引發藍綠激烈對抗、社會團體嚴重不滿,加上舉債數目大、實施周期長,短期內提振經濟效果有限。兩岸關系持續陷入僵局,更進一步加劇臺灣經濟發展困境。蔡當局雖著力推動“新南向政策”,試圖擺脫對大陸的經貿依賴,但收效甚微。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TPP,使臺灣對外貿易面臨嚴峻挑戰。
      總之,由于外部經濟環境的好轉,臺灣外貿出口在去年下半年恢復增長、經濟增長率有所回升,但臺灣經濟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青年就業困難、低薪、住房等社會問題均未得到有效改善,民眾生活水平沒有提高。民調顯示,八成民眾認為臺灣經濟狀況不好,20至29歲年輕人對蔡不滿比率大幅上升。
     ?。ǘ案母铩彼拿娉鰮?,刺激民怨沸騰
      在社會領域,蔡當局打著落實“公平正義”的旗號,著力推動多個領域的改革,主要包括調節勞資矛盾的“一例一休”政策修法、年金改革、司法改革和“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這些面向的改革觸及各階層、群體的不同利益與觀念,達成妥協的難度較大。蔡當局試圖利用“完全執政”優勢四面出擊,多線作戰,迅速打開局面,但遭到各利益相關階層、團體不同程度的反對與抗爭。
      在推動“一例一休”勞工休假政策中,蔡當局面對社會的普遍質疑,急于通過立法,倉促上路,導致出現勞資雙方和消費者三輸局面,地方縣市、各行業紛紛反彈,要求盡快調整。著力推動“年金改革”,標榜要“減輕下一代的負擔”,將矛頭對準軍公教階層,片面強調追求公平分配,而勞工團體也稱利益未獲保障,引發退休軍公教等社會團體持續抗議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推進“司法改革”,但各方爭議很大,尚沒有討論出較為明確的改革方向,外界質疑其“雷聲大、雨點小”,只是為蔡英文和民進黨進一步掌控司法鋪路。推動所謂“原住民轉型正義”,但在實質問題上沒有給予承諾,也未進入立法保障程序,外界質疑只是斗爭國民黨的政治操作工具?;橐銎綑酄可娴郊彝惱碛^念,在臺內部爭議很大,蔡當局首鼠兩端,試圖兩面討好,結果引起更大不滿。近期,臺“司法院”大法官解釋認為現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要求主管機關在2年內修改相關法律,恐將加劇臺灣社會內部更嚴重撕裂。
     ?。ㄈ娏η逅銍顸h,激化藍綠對立
      蔡當局一上任便充分利用“完全執政”優勢力推所謂“轉型正義”,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全面清算打壓國民黨,“時代力量”“獨派”為此搖旗吶喊,欲將國民黨除之而后快。
      蔡當局以追討“不當黨產”為抓手,從資金、人脈上試圖斬斷國民黨的生存依靠。民進黨在“立法院”強行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迅速展開行動,凍結國民黨賬戶,認定“中央投資公司”和欣裕臺公司為國民黨附隨組織,確定其為“不當黨產”并收歸公有?!包h產會”還針對與國民黨淵源較深的“救國團”“婦聯會”以及捐資成立的基金會等組織進行清算。在歷史文化領域,蔡當局頻頻制造事端。利用“二二八事件”70周年之機大力推動“去蔣化”,聲稱要統整所有“不義”遺址,啟動新一波政治檔案整理計劃,撰寫“轉型正義調查報告”,訂立“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加強對司法、媒體等領域的滲透,迫使馬英九深陷官司纏訟之中?!熬G化”臺灣媒體、掌控話語權。民進黨還著力分化拉攏藍營,對國民黨本土派、地方派系、支持團體威逼利誘,對親民黨釋放部分政治資源,打壓統派生存空間,提早布局2018年地方選舉,意圖全面拆解國民黨支持基礎,致力實現臺灣社會徹底“綠化”。
      蔡當局針對國民黨的一系列動作有所得逞,但也讓外界看清民進黨施政無方卻長于政治斗爭的本質,更刺激藍綠對立氣氛升溫,對其政黨形象造成較大傷害。民調顯示,6成以上民眾認為應以“促進經濟發展”為蔡當局施政第一優先,遠重于推動所謂“轉型正義”。
     ?。ㄋ模┎檀髾嗒殧?,綠營內斗頻頻
      蔡上任后黨政軍大權一把抓,主導人事布局,強化對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力的掌控,在公營企業、控股金融機構、智庫、媒體、文化等領域不斷強化權力部署,鞏固自身權位,貫徹其施政意志。但隨著執政表現不佳,其內部反彈聲浪不斷涌現,為搶奪執政資源、布局未來選舉,民進黨內派系矛盾漸趨突出,“獨派”掣肘力度不斷增大,對蔡的地位構成一定挑戰。
      一是蔡與黨內派系的關系。蔡主導權力布局,“英派”人馬占據行政、立法、黨務等部門要津,極力爭奪縣市長提名權,拔擢任用新世代,黨內其他“天王”逐漸被邊緣化,引起各派系對蔡大權獨攬的警惕和不滿。二是蔡與新潮流系的競合關系。新系作為黨內最大派系,蔡不得不與之合作,讓其占據不少政經資源,但陳菊、賴清德等地方“諸侯”擁兵自重,對蔡的地位構成潛在威脅。蔡為穩住權力基礎,意圖操控陳、賴的下一步走向,對其威逼利誘,利用其他派系平衡其影響力。三是新系與其他派系的矛盾。以林佳龍為首的“正常國家促進會”在民進黨內的影響力上升,與新系形成競逐關系。隨著2018年地方選舉布局來臨,在高雄、臺南、新北、臺北等市長初選中,逐漸形成了“新系與非新系”之爭,雙方為選舉利益內斗激烈、矛盾突出。四是深綠對蔡的掣肘?!蔼毰伞眲萘Σ粷M蔡的人事布局和兩岸政策,不斷質疑蔡“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要求推動“國家正?;薄肮吨茟棥薄凹尤肼摵蠂钡?,對蔡任用傳統藍營政務官擔任“外交”、兩岸事務等部門負責人極為不滿,多次呼吁蔡不要再兼任黨主席、只做一任,要求撤換“行政院院長”林全,特赦陳水扁等,挑戰蔡的權力地位。
      此外,民進黨與“時代力量”、柯文哲、公民團體的摩擦增多?!皶r代力量”一方面繼續與民進黨合作,著力清算斗爭國民黨,推動“轉型正義”;另一方面,利用社會對民進黨執政不滿情緒,強化塑造代表勞工、青年、社運等中下階層團體利益,在全臺加強基層經營、布局選舉,與民進黨搶奪地盤?!皶r代力量”還與“獨派”勢力聯手在兩岸政策、修改“公投法”、參與國際活動等議題上向蔡當局施壓,爭搶綠營基本教義派的支持??挛恼転椴季?018年臺北市市長連任,繼續尋求與民進黨合作,但也利用社會不滿情緒游走藍綠,放出民進黨如不支持其連任將會參加2020年大選的消息,雙方關系微妙。由于在勞工利益、環保、能源、食品安全、兩岸政策等問題上出現分歧,公民團體不滿蔡當局選前選后政策“發夾彎”、無法兌現承諾,雙方關系產生裂痕。
      回避“九二共識”,兩岸關系急劇降溫并陷入僵持對抗
      在兩岸關系上,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還在島內縱容、推動“去中國化”的“柔性臺獨”活動,破壞兩岸關系動作頻頻,致使兩岸關系持續陷入僵持對抗,加劇其內外政策實施困境。臺灣民眾不滿蔡當局兩岸政策的呼聲日益升高,要求其務實調整的壓力不斷加大。據臺《美麗島電子報》3月民調顯示,51%的民眾認為蔡上臺后的兩岸關系變差,49%的民眾認為兩岸關系變差的主要責任在蔡當局。臺《遠見》雜志民調顯示,48.5%的民眾對蔡處理兩岸關系的能力沒有信心。
     ?。ㄒ唬┰趦砂墩弑硎錾暇S持“就職演說”基調,但始終回避兩岸關系性質問題
      一年來,蔡當局維持“就職演說”兩岸政策基調,試圖表達“不挑釁”態度。在大陸壓力下,蔡曾先后拋出所謂“承諾、善意不變,既不在壓力下屈服,又不重回對抗的老路”的“四不”主張,追求所謂“兩岸互動新模式”,兩岸共同面對“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等說辭,試圖在回避兩岸關系根本性質的同時,打破兩岸政治僵局,但徒勞無功。兩岸協商聯系機制中斷,各領域交流合作、人員往來急劇降溫,兩岸關系處于僵持對抗局面。為緩解壓力,蔡當局極力推卸惡化兩岸關系責任,借營造“被打壓”的悲情來凝聚內部向心力,既妄圖要大陸在“不設政治前提”或模糊處理“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與之交往互動,又想欺騙島內民意、爭取國際輿論。
     ?。ǘ┰趰u內推動“柔性臺獨”,并采取措施限縮兩岸交流
      蔡當局盡管在大陸壓力下,不敢推動“激進臺獨”“法理臺獨”,但頑固堅持“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放任和推動各種形式的“柔性臺獨”活動。從廢除課綱微調、取消遙祭黃帝陵和中山陵、“中正紀念堂”“去蔣化”、停辦抗戰80周年紀念展、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歷史、企圖構建“原住民史觀”等,不斷在社會、文化領域推動“去中國化”,鼓吹“臺獨”史觀,大力削弱兩岸聯結。還推動修改“公投法”、將中華臺北奧委會篡改為“國家奧委會”等,在涉兩岸關系法案上制造事端。
      蔡當局還醞釀、出臺諸多限縮兩岸交流措施,渲染兩岸敵意氛圍。一是蔡當局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推動修改“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增訂限制文武職高階退職人員赴大陸參加政治活動條款,并提高罰則。二是炒作兩岸高校交流中簽署的“一中承諾書”事件。臺“教育部”稱,經清查有72所大專校院與大陸高校簽署“不適當的承諾書”,將發函糾正;要求未來各校與大陸簽署的書約,都必須在一個月前報審,內容不得“限縮學術自由”。三是持續炒作“共諜滲透”。在蔡當局推動“保防法”“反滲透法”引起爭議的敏感時機,“共諜案”相繼冒出,綠媒甚至炒作在臺有5000個“共諜”。隨著兩岸關系僵局持續,蔡當局不思根本解決之道,反而各種小動作不斷,如此只會加劇兩岸摩擦,進一步惡化兩岸關系。
      在對外關系上實施“親美日、遠大陸”戰略,雖偶有得手但遭遇更大挫敗
      在對外關系上,實施“親美日,遠大陸”戰略,試圖加強與美、日等國的實質關系,推行所謂“踏實外交”,謀求“外交突破”,意圖擺脫對大陸的經貿依賴,但受制于兩岸實力對比和國際格局,其圖謀不僅不可能得逞,反而遭遇更大挫敗。
      一年來,蔡當局在強化與美、日的實質關系上雖取得與特朗普通話、日臺關系對口單位更名等“突破”,但接連付出兩個“邦交國”與臺斷交、被多個國際組織拒之門外等慘重代價,國際活動空間不僅沒有擴大,反而被嚴重限縮。特別是在中美關系大局穩定后,蔡當局高度憂慮成為美國與中國交換的籌碼。與此同時,美、日等國吃定臺有求于己以對抗大陸,因此在對臺軍售、經貿、島嶼爭端、海洋權益等方面的要價越來越高。蔡當局有意滿足美、日需索,但又遭到島內民眾強烈反對而進退失據。
      推動“新南向政策”,一方面,受制于大陸在地緣政治上的強大影響,蔡當局能夠施展的動作有限,現階段重點在強化民間經貿、人文、教育等領域與東南亞、印度等國的交流合作,強調“軟實力”的投射,避免與大陸正面對抗;另一方面,大陸陸續出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臺商投資大陸,不斷吸引臺民眾到大陸生活、發展,對“新南向政策”產生有效對沖。
      總體看,過去一年里,蔡當局在“內政”、兩岸、對外關系上均無建樹,三者聯動陷入惡性循環,使其陷入執政困境。蔡在選前宣揚要打造的“新經濟、新社會、新政治”,顯然在執政一周年時已破產。多項民調綜合顯示,蔡執政一周年,臺民眾對其滿意度已降至3成左右,不滿意度高達6成左右。但臺民眾對蔡的信任度還維持在一定比例。島內輿論普遍認為,經濟民生未見改善、兩岸關系持續僵局,蔡英文民調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吨袊鴷r報》社論認為,蔡英文必須盡快回到穩定兩岸、改善民生、繁榮經濟的施政重點,如此才能平息島內民怨,給島內民眾一個交代。尤其是蔡當局要想緩解內部治理和對外關系困境,關鍵還在于處理好兩岸關系。
     ?。ㄗ髡呦岛{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相關新聞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