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2017年第四期  > 正文

    浩氣永長存 忠魂耀千秋 
    ——記全民族抗戰中的黃埔師生

    日期:2017-07-01 16:27 來源:《黃埔》雜志 作者:徐步軍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2017年,是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
      80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國的罪惡目的,悍然炮轟宛平城,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難關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黨派、各團體、各界愛國人士同仇敵愾,在中國共產黨倡導下形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黃埔軍校師生是一支重要力量。黃埔師生,包括本校及各分校的教官和學生,參戰人數有20余萬,在正面戰場、敵后戰場上浴血奮戰,英勇抗敵。有關資料顯示,當時有200多名黃埔師生擔任師長以上職務,指揮著全國三分之二的精銳之師,在中國戰區各戰場上抗擊日本侵略者。
      8年全面抗戰,有2萬名黃埔軍校及各分校畢業生血灑疆場,出身于黃埔軍校的少將、中將軍銜的指揮官有90多人在抗戰中為國捐軀。
      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沉積著多少刻骨銘心的傷痛,濃縮了多少視死如歸的抗爭,銘刻著多少氣沖霄漢的戰斗。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80年前的中國大地,投向那些勇赴國難、浴血奮戰的黃埔師生……
      奮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如果說“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七七”事變則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偉大的中華兒女,戰斗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從盧溝橋事變肇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國危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面對極其野蠻、殘暴的日本侵略者,黃埔師生堅定抗日救國的必勝信念,凝聚起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空前斗志,在抗擊日寇的戰場上前赴后繼,奮勇殺敵。
      從“全面抗戰開始后的第一個大勝仗”平型關大捷,到“不惜用生命填進火?!钡呐_兒莊血戰,黃埔師生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有力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斗志。從“戰斗到最后一刻”的南京保衛戰,到“以血肉之軀消滅精良裝備”的百團大戰,黃埔師生以頑強的意志,在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阻擊著敵人,推動著抗戰勝利的進程。
      奮戰淞滬線。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挑起“七七”盧溝橋事變后,于1937年8月13日向上海發動全線進攻,將戰火擴大。中國軍民奮勇抗敵,“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淞滬會戰是八年全面抗戰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日軍投入兵力30多萬人,傷亡4萬余人,被擊毀、擊傷飛機200多架、航船20余艘,中國軍隊投入70余萬人,傷亡近39萬人,其中陣亡者10萬人以上。眾多黃埔師生在此役中正式走上全面抗戰的歷史舞臺。黃埔教官張治中先后擔任京滬警備司令、中央軍總司令。黃埔教官陳誠擔任左翼軍總司令。顧祝同、孫元良、宋希濂、李延年、馮圣法、陳素農、黃維、王耀武、胡宗南、黃杰、方靖、郭汝瑰等數十名黃埔師生參與戰役指揮。在戰役中,一大批黃埔將士不畏強敵、不怕犧牲,以劣勢裝備同優勢裝備的日軍殊死搏斗,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第9集團軍88師264旅旅長、黃埔1期生黃梅興,第18軍67師第201旅旅長、黃埔1期生蔡炳炎,第74軍58師174旅旅長、黃埔2期生吳繼光,稅警總團上校副團長兼第5團團長、黃埔3期生丘之紀,第4軍90師270旅旅長、黃埔4期生宮惠民,第54軍98師583團團長、黃埔4期生路景榮,第88師262旅524團副團長、黃埔4期生謝晉元,第583團3營營長、黃埔6期生姚子青等為國捐軀。主動請纓到上海參戰的黃埔軍校教導總隊,出征將士7000余人,死傷高達4000人。淞滬會戰徹底擊碎了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華東地區的工業內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中國軍隊的犧牲精神和戰斗能力獲得了各國軍事觀察家的高度評價。
      搏擊大華北。淞滬會戰開始后不久,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相繼爆發。分屬國共兩黨的黃埔將士在抗戰的旗幟下走到一起,譜寫了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協同作戰的經典案例。國民黨方面,黃埔1期生李默庵、彭杰如、劉戡、陳鐵、李仙洲等率部在山西忻口地區戰斗,多次重創日軍。共產黨方面,黃埔教官聶榮臻、黃埔1期生徐向前、黃埔4期生林彪等率部在敵后雁門關、平型關一帶廣泛出擊,積極配合友軍作戰。林彪指揮八路軍115師設伏殲敵1000余人,首戰即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激發了全國軍民的斗志。在會戰中,第14軍85師253旅510團團長、黃埔5期生劉眉生等壯烈犧牲。
      保衛南京城。1937年12月初,南京保衛戰打響。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號稱15萬的國軍,抗擊20萬日軍精銳部隊。黃埔軍人王敬久、孫元良、俞濟時、宋希濂、沈發藻、王耀武、馮圣法等率部參戰。黃埔軍校南京本校教導總隊成建制地投入到保衛戰中。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后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許多黃埔軍人為國捐軀。教導總隊第1旅旅長、黃埔1期生萬全策,第88師第262旅旅長、黃埔3期生朱赤,第88師264旅旅長、黃埔3期生高致嵩,第87師259旅旅長、黃埔3期生易安華,第88師262旅副旅長、黃埔4期生華品章等壯烈犧牲。
      激戰臺兒莊。1938年春,日軍坂垣師團自膠濟線南下直逼臨沂,磯谷師團沿臺棗支線挺進,欲速取臺兒莊以圖徐州,貫通津浦。坐鎮徐州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黃埔軍校南寧分??傌撠熑死钭谌?,指揮我軍將士同仇敵愾,歷經月余,殲敵1萬多人,取得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這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繼平型關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它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和勝利信心,贏得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高度評價,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在臺兒莊戰役及其外圍戰中,出身黃埔的知名指揮官就有湯恩伯、關麟征、張耀明、王仲廉、鄭洞國、張軫、潘朔端等,他們或指揮一個方面軍,或指揮一個軍、師、旅、團,或坐鎮中樞、運籌帷幄,或親率部隊沖鋒陷陣,為取得戰役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第20集團軍直屬第23師中將師長、黃埔教官李必蕃,第27軍46師138旅旅長、黃埔4期生馬威龍,第48軍173師副師長、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第5期高教班學生周元,第85軍89師529團團長、黃埔4期生羅芳珪等在戰斗中壯烈殉國。
      會戰大武漢。1938年6月至10月,日軍糾集100余萬兵力,從海、陸、空各方位立體進攻武漢。負責指揮江南地區作戰的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武漢衛戍司令陳誠,負責指揮江北地區作戰的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九戰區和第五戰區共動用了130個師和海、空軍各一部,共約100萬人沿長江兩岸及大別山麓布兵防御,開始了抗戰全面爆發后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日軍損失最為慘重的武漢會戰。大批黃埔師生勇赴沙場,包括10多個軍的軍長、30多個師的師長均系黃埔軍校師生,如關麟征、俞濟時、王耀武、胡宗南、李仙洲等。他們指揮中國軍隊浴血奮戰,以傷亡40余萬的代價,斃傷日軍近4萬人,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投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并未達到。第71軍軍長、黃埔1期生宋希濂指揮的富金山戰役和眾多黃埔師生參與的萬家嶺大捷是武漢會戰中的亮點。特別是萬家嶺大捷更是抗戰中唯一幾乎全殲日本整個師團的戰役。在會戰中,第12軍暫編第20師少將副師長、黃埔1期生王楨祥,山東軍管區司令部少將副司令、黃埔1期生李大中,第63軍153師459旅上校旅長、黃埔3期生鐘芳峻,空軍第4大隊上尉大隊長、黃埔8期生李桂丹等為國捐軀。
      爭奪長沙城。武漢、廣州失守后,中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位于武漢與廣州之間的長沙,成為中國阻止日本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最前沿堡壘。日軍第11集團軍調兵遣將,集中步兵10萬人、陸軍航空兵團約100架飛機及海軍一部的強大兵力,企圖集中打擊中國軍隊第九戰區主力。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軍先后四次進犯湖南長沙地區。前三次進攻長沙,均被中國軍隊擊退。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在長沙會戰中,任職軍長、師長指揮部隊作戰的黃埔軍人有李玉堂、夏楚中、張耀明、關麟征、陳沛、羅奇、覃異之、王耀武、傅仲芳、古鼎華、郭汝瑰等。第37軍參謀長、黃埔6期生周名琳,第10軍190師副師長、黃埔4期生賴傳湘,暫編第2軍8師15團上校團長、黃埔2期生劉世焱等壯烈殉國。
      鏖戰昆侖關。1939年秋,日軍為封鎖中國后方,阻止中國取道越南運送物資,發動桂南戰役。11月中旬,日軍在北海灣龍門港登陸,攻占欽州、防城后,以一個師團又一個旅團的兵力于24日沿邕欽公路北犯侵占南寧。12月4日進占昆侖關。國民政府調集4個戰區5個集團軍的兵力參加桂南會戰,以確保桂越國際交通線的安全。12月4日,日軍占領昆侖關。為奪取戰略要地,黃埔1期生杜聿明率中國軍隊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作為主力部隊主攻昆侖關。12月18日凌晨,戰斗開始打響。12月30日,第5軍經過浴血奮戰重新奪回了昆侖關,殲滅日軍第21旅團5000余人,包括敵85%的軍士軍官,擊斃敵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
      百團戰正太。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晉察冀邊區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1940年8月下旬至12月初,八路軍第129師、第120師以及晉察冀軍區部隊,在河北、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八路軍出動105個團40萬兵力、20萬民兵,向以正太路為中心的華北敵占主要交通線開始總破擊。歷時3個半月,史稱“百團大戰”。左權、聶榮臻、徐向前、陳賡、周士第、倪志亮、程子華、李運昌等黃埔師生參與指揮了這次戰役。百團大戰極大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予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遲滯了日軍的南進步伐。
      遠征東南亞。1941年12月,日軍轟炸美國珍珠港后,美英兩國和中國在共同抗日的基礎上結成聯盟。為保衛滇緬公路和打通關系中國生死存亡的國際交通線——中印公路,抗擊日本對云南和友鄰緬甸的入侵,中英兩國簽訂了《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國政府派遣遠征軍赴緬甸與美英盟軍協同作戰,開始了大規模的主動出擊。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戰爭之后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中國遠征軍吸收了大批知識青年入伍,其中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有1.2萬余人,占參戰部隊軍官總數的70%以上,在抗日戰爭歷次戰役中比例最高。遠征軍團級以上的軍官有100多人出身于黃埔軍校,包括30多位軍級將領。在遠征作戰中,黃埔師生指揮所在部隊奮勇作戰,創造了同古保衛戰、仁安羌大捷等輝煌戰例,成功組織緬北滇西大反攻,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在遠征作戰中,第5軍200師師長、黃埔3期生戴安瀾,第5軍96師師長、黃埔3期生胡義賓,第200師599團團長、黃埔5期生柳樹人,第66軍29師87團團長、黃埔6期生陳海泉,遠征軍兵站部參謀長兼滇緬警備司令、黃埔7期生李竹林等壯烈犧牲,捐軀異域。
      血戰常德城。1943年11月初,日軍調集7個師團約10萬兵力進犯湘西的常德地區,我軍集中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約21萬兵力迎戰。我軍依托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造成敵重大傷亡。12月20日,會戰以我軍的勝利而結束,計斃傷日軍4萬余人(斃1萬余人)。我軍傷亡5萬余人。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中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參加此役的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師級以上指揮官有40余人,如王敬久、王耀武、余程萬、施中誠、胡璉、池峰城、張靈甫等。第73軍暫編第5師師長、黃埔4期生彭士量,第10軍預備10師師長、黃埔6期生孫明瑾,第74軍58師參謀長兼169團團長、黃埔3期生柴意新等壯烈犧牲。
      轉戰在敵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在八路軍、新四軍營、團職以上干部中,約有60余人出自黃埔軍校。他們率部開進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不斷開辟敵后戰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埔教官聶榮臻率部創建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收復了大片國土,成立了晉察冀軍區;八路軍129師副師長、黃埔1期生徐向前率部挺進平原地帶,鞏固和發展了晉冀豫、晉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黃埔1期生陳賡率部轉戰于晉東南地區,鞏固、發展了太岳抗日根據地;八路軍120師參謀長、黃埔1期生周士第配合師長賀龍,挺進晉西北,參加創建晉綏根據地;八路軍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黃埔5期生許光達參加創建晉綏根據地;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團長、黃埔5期生宋時輪創建了雁北根據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官陳毅、項英,黃埔1期生馮達飛、4期生袁國平等新四軍將領,創建了蘇南、蘇北等多處根據地;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黃埔4期生趙尚志帶領抗聯戰士轉戰在白山黑水間,依托根據地開展游擊戰。敵后的黃埔師生,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1938年3月初,陳賡率領八路軍129師386旅參加神頭嶺戰斗,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后的又一次重大勝利。3月底,徐向前指揮八路軍129師主力在邯鄲、長治公路的響堂鋪伏擊日軍,取得豐碩戰果。1939年11月,聶榮臻部在河北省淶源縣黃土嶺地區伏擊日軍,擊斃了日軍精銳獨立混成旅中將阿部規秀,引起日本朝野巨大震動。中共黃埔師生在敵后戰場英勇抗日,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牽制、消耗了大量在華日軍兵力。在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戰中,八路軍副總參謀長、黃埔1期生左權,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黃埔4期生袁國平,趙尚志等為國捐軀。
      在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黃埔師生奮勇作戰、頑強拼搏、赴湯蹈火、不怕犧牲,擔負起救國救民的責任,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勛。正是由于他們以及千萬抗戰勇士的犧牲,才換來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
      民族脊梁,國之干城
      黃埔師生是抗戰的中堅力量,是戰場上的靈魂人物,決定著戰斗的勝負、戰役的進展、戰爭的走向。他們或承擔某一戰區、某一兵種的指揮重任,或負責率領某一營、某一連、某一排戰士沖鋒陷陣,或參與制定戰術、文宣動員、后勤保障……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他們挺身而出,團結抗敵,在不同的崗位、不同的領域奮力拼搏,為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共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努力建立和擴大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證,成為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敵后戰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兩大政治力量的聯合極大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戰熱情,堅定了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信心。但國民黨頑固派卻肆意制造摩擦,破壞國共合作,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分屬國共兩黨的黃埔師生從民族大義出發,抨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倒退做法,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共兩黨兩軍加強合作,努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共南方局書記、黃埔教官周恩來沉著冷靜應對,做了大量工作,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為打退反共高潮、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貢獻。黃埔教官葉劍英在任中共南方局常委期間,通過參加集會、接待來賓、舉行記者招待會等時機,積極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擔任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教育長期間,親自走上講臺講授《游擊戰爭概論》,傳播游擊戰法,促進正面戰場游擊戰術的提高。國民黨方面,張治中一向支持國共攜手抗戰,皖南事變發生后,張治中第一時間向蔣介石上萬言書,痛陳對中共問題的處理失策。陳誠等人也認為舉國都應共赴國難,不贊成發動反共軍事行動。在忻口戰役、武漢會戰等諸多大戰中,國共兩黨的黃埔將士相互配合、協同作戰,以實際行動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參與規劃抗戰方略。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一大批黃埔師生走上國共兩黨的軍政重要崗位,在擬定抗戰路線、制定局部戰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正面戰場方面,以張治中、陳誠、何應欽為主的黃埔教官在完善持久戰思想、制訂抗戰策略方面有著很大的發言權。1936年初,張治中向國民黨最高當局建議,劃分全國為若干防區,以寧滬為核心著手防御日寇??箲鹑姹l后,張治中、陳誠等黃埔將官一直在思考著日軍全面入侵后我方如何抵御的問題,擬訂了有關方案。方案的核心內容是主動進攻,先發制人,在華東開辟第二戰場。面對全面抗戰爆發后的敵我形勢,蔣介石、陳誠等人也逐漸認同中共提出的持久戰思想,于南岳軍事會議上提出持久消耗戰略及兩個戰略階段的構想,標志著國民政府對日抗戰持久戰略的全面形成。在敵后戰場,周恩來、葉劍英、林彪、徐向前、聶榮臻、陳賡、周士第、倪志亮、程子華、李運昌等黃埔師生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的總體方針,參與規劃敵后游擊戰的具體策略,積極創建敵后根據地,在斗爭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游擊戰術,推動了敵后抗戰的開展。
      具體指揮各大戰役。在八年全面抗戰期間,黃埔師生幾乎無役不與,承擔著重大戰役的指揮重任。張治中先后帶兵參加“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滬抗戰,指揮以黃埔師生所率部隊為主的國軍予敵以重創;徐州會戰中,李宗仁指揮胡宗南、黃杰、桂永清、宋希濂、俞濟時等黃埔將官,奪得臺兒莊大捷等輝煌戰果;第74軍軍長、黃埔3期生王耀武指揮上高會戰,取得全面勝利,被譽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在鄂西會戰中,第18軍第11師師長、黃埔4期生胡璉指揮“石牌保衛戰”,痛擊來犯之敵,創造一次為數不多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杜聿明指揮部隊在昆侖關浴血奮戰,締造“昆侖關大捷”。在敵后戰場,林彪、聶榮臻指揮平型關伏擊戰,取得了八路軍對日作戰的第一場勝利。在遠征印緬作戰中,戴安瀾指揮同古保衛戰,創下緬甸防御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敵人最多的戰斗記錄。第66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長、黃埔6期生劉放吾解救了被日軍圍困的數千英軍,取得了仁安羌大捷;第8軍軍長、黃埔1期生何紹周指揮松山戰役,連續6次圍攻松山,最終爆破攻克松山主峰高地;第20集團軍總司令、黃埔1期生霍揆彰指揮騰沖會戰,收復古城騰沖;第11集團軍總司令、黃埔1期生宋希濂指揮龍陵之戰,三次圍攻后攻克龍陵。
      身先士卒上陣殺敵。在國破家亡、強敵肆虐的危難時刻,黃埔師生沒有后退,義無反顧地走上前線,馳騁疆場,英勇殺敵。在抗戰各個階段,國民革命軍中央軍的基層軍官大多是黃埔畢業生。有的還沒到畢業時間,就主動請纓,提前畢業離校,分派到作戰部隊。面對兇殘的敵人,黃埔將士們毫無畏懼,奮勇沖鋒,帶頭殺敵。淞滬會戰中,第87師259旅517團1營少校營長、黃埔5期生朱耀章主動請纓上前線,與日軍進行肉搏戰,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在奉命突圍時身先士卒,直撲日軍陣地,不幸身中七彈,壯烈殉國。南京保衛戰中,易安華指揮全旅官兵死守光華門,激戰中頭部、腰部、臂部等5處中彈,仍然堅持指揮,最終因傷勢太重而光榮殉國。臺兒莊會戰中,周元率部在蒙城與日軍激戰,彈盡糧絕后全師2000多官兵壯烈犧牲。在抗戰各個戰役中,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黃埔師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以“愛國、革命”為核心的黃埔精神,激發了全體將士的斗志,部隊迸發出強大的戰斗力,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黃埔師生是民族的英雄、國家的榮耀。他們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的代表。黃埔師生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捍衛祖國領土主權的鋼鐵長城,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們的顯赫戰功與頑強意志,感動了全國民眾,也贏得了世界輿論和各國人民的尊敬。
      淞滬戰爭進行一個月時,美國記者鐵爾特曼冒著戰火到羅店、吳淞兩地國軍陣地考察,他在戰地報道中寫道:“衛守鄰近上海長四十里羅店、吳淞區戰線之華軍,遭遇機械化武力極重大之集合,而利用之者,復為以悍戰聞名之日軍,然仍不屈不撓,應付裕如,其英武與紀律,誠值得受最高之贊譽者也?!?英國《泰晤士報》刊登報道稱:“中國軍隊守衛(上海)76天之后,尚有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孤軍,困于強敵,力持不屈,使人敬佩之至?!?/div>
      常德會戰中,第74軍57師師長、黃埔1期生余程萬率部奮勇作戰,抵御強敵于常德,震驚中外。當時正值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峰會,商討對日作戰的計劃。開羅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過媒體得知常德戰場的慘烈狀況,特意向蔣介石詢問了守城部隊番號和主將姓名,將余程萬的名字記在備忘本上。
      遠征印緬期間,劉放吾在軍力、裝備均處于劣勢的情況下,經過兩晝夜的激戰擊潰了日軍,取得仁安羌大捷,救出被困于絕境的英軍、美國記者及傳教士7500多人。這一壯舉轟動英美,數十年廣為傳頌。199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接見了93歲的劉放吾,再三感謝他解救英軍的壯舉。
      黃埔師生的頑強意志,甚至讓殘暴的侵略者為之折服。淞滬會戰羅店保衛戰中,姚子青全營500余名官兵全部壯烈殉國。兇暴的日軍被中國勇士的精神所折服,在戰后將烈士的尸體收殮掩埋,并列隊鳴槍致敬。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曾寫道:“(1938年)10月初,第27師團占領箬溪一帶,檢查繳獲的敵軍官兵致其親友信件,其內容幾乎全是有關我軍情況以及他們誓死報國的決心,極少摻雜私事?!彼€撰文指出,以黃埔軍校系統青年軍官階層為主體的中央軍“在歷次會戰中,它不僅是主要的戰斗原動力,同時還嚴厲監督著逐漸喪失戰斗意志而徘徊于去留的地方雜牌軍,使之不致離去而步調一致。因此,切不可忽視其威力……”
      每一個人,都充滿了革命精神、犧牲精神
      時窮節乃現,歲寒知松柏。在國家危難之際,分屬國共兩黨的黃埔師生挺身而出,同仇敵愾,精誠團結,前赴后繼。從巍巍太行到三湘四水,從淞滬前線到印緬邊境,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灑下了他們的熱血。黃埔師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貫徹孫中山先生的教誨,深入踐行了以“救國救民、視死如歸、百折不撓、親愛精誠”為主要內涵的黃埔精神,生動詮釋著抗戰精神和民族精神。正如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寫給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的信中所言:“你們每一個人,都已充滿了孫總理和廖黨代表的革命精神、犧牲精神……”
      “救國救民”是黃埔師生的不渝追求。黃埔學生從進入軍校那一天起,就時刻受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演說中就指出:“我們的事業就是救國救民?!薄案锩娛蔷葒让竦能娙?,諸君都是將來革命的骨干,都擔負著救國救民的責任?!薄耙簧皇?,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弊裾罩猩较壬倪z訓,黃埔師生將以身許國、精忠報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將驅逐倭寇、光復國土作為奮斗目標,爭先投入保家衛國的偉大斗爭之中?!按蛉毡?,救中國”,成為黃埔師生的共同心聲。忻口戰役中,劉眉生在陣地上致書妻子說:“愿以七尺之軀,以報生我育我之故土,即令戰死沙場,我之榮矣?!背5聲鹬?,孫明瑾親冒彈雨,指揮全師突圍,不幸中彈犧牲,臨終前忍痛高呼:“中華兒女要壯烈,不畏死,不貪生,犧牲生命,救國救民,努力殺敵!貫徹命令,達成任務!”和劉眉生、孫明瑾一樣壯烈犧牲的無數黃埔先烈,展示了“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譜寫了氣貫長虹的愛國華章。
      視死如歸是黃埔師生的生命底色。在黃埔師生身上,充分展現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吧侔l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廣州黃埔軍校門口這幅對聯是對黃埔師生精神品質的生動寫照。面對侵略者的炮火與屠刀,黃埔師生“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抱定必死之心,與日寇展開殊死搏斗。他們沒有辜負中山先生“要以黃埔學生為骨干,訓練一支決死之革命軍”的期望,踐行了“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誓言,以不怕犧牲、英勇戰斗的模范行動,激發和弘揚了中華民族抗暴御侮、血戰保國的精神傳統。在羅店保衛戰中,姚子青率部抗擊日軍陸、海、空軍三方夾擊,苦守一周后,率殘部與攻入城區的日軍肉搏,殉國前仍然拼力呼喊:“弟兄們,殺身成仁、報效國家的時候到了!”全營官兵無一生還,全部壯烈殉國。帶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寫下遺書:“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南京保衛戰中,易安華親率部隊向敵陣穿插,后在轉移途中被敵彈擊中而犧牲。他曾引詩贈子女,“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心跡可見一斑。常德會戰中,日軍在進攻受挫時,采取“攻心”戰術,散發誘降傳單。擔任守城任務的余程萬見到這種傳單,批上兩行字:“黃埔軍事教育,無懸起白旗之一語?!庇喑倘f慨然說道:“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槍使一槍。無槍則使刀矛或磚石木棒,與敵人死拼。直至彈盡糧絕?!薄盁o論敵人對我們施以多大的壓力,我們唯一的答復是血,是死!”黃埔師生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驚天地、泣鬼神,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民族大義和浩然正氣。
      百折不撓是黃埔師生的內在品格。每一名黃埔軍人身上,都充滿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從淞滬會戰到南京保衛戰再到武漢保衛戰,從四次長沙會戰到豫湘桂戰役,黃埔師生一直在抗擊著侵略者?!捌磳⑹f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睙o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戰爭多么殘酷,無論犧牲多么巨大,黃埔師生從來沒有動搖光復河山的決心。百折不撓、堅忍不拔,是黃埔師生意志品格的真實寫照?!叭狻闭邍槻慌?,狂轟濫炸打不倒,極端困難壓不垮?!邦^枕磚,秸做炕,夜半趕路拂曉戰”,黃埔師生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堅持戰斗,以旺盛的斗志彌補裝備的缺陷,抗擊著在武器裝備方面擁有絕對優勢的敵人。趙尚志指揮東北抗日聯軍在林海雪原中作戰,在日偽軍重兵圍堵下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保存并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東北戰爭史上的奇跡,被東北的父老鄉親稱為“北國雄獅”。左權在敵后指揮部隊開展游擊戰,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掃蕩,取得了黃崖洞保衛戰等戰斗的勝利,他還系統總結、創新游擊戰術,被譽為“中國游擊戰術創始人之一”。常德會戰中,彭士量率部固守石門鎮陣地,與日軍相持八個晝夜,使敵人無法前進半步,后遭日軍飛機轟炸而不幸壯烈犧牲。在遠征軍緬甸防御戰中,戴安瀾指揮200師在內缺彈藥、外無援兵的不利形勢下,與兵力、裝備都占優勢并擁有制空權的日軍苦戰12天,殲敵5000余人,掩護了英軍撤退,為遠征軍后續部隊贏得了時間,取得同古保衛戰的勝利。黃埔師生抱定了抗戰到底的信念,堅持抗戰,持久抗戰,終于打敗了兇惡的侵略者,贏得了戰爭的最后勝利,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親愛精誠”是黃埔師生的人生信條。孫中山先生曾教育軍校師生要“同學同道,生死共赴”。什么叫“同道”?孫中山解釋說,就是“為振興中華,團結友愛,悲喜同心”。為此,他特地為黃埔軍校制定了“親愛精誠”的校訓?!坝H愛精誠”是黃埔建校的精神動力,也是黃埔師生的人生信條。在軍校求學期間,黃埔同學一齊學習結伴訓練,結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誼。在東征、北伐的戰場上,分屬國共兩黨的黃埔師生并肩戰斗,密切配合,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國民黨右派制造分裂,破壞國共合作,黃埔師生扼腕嘆息,痛徹心扉?!熬乓话恕笔录l后,許多黃埔師生呼吁停止內戰,國共再次聯合,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1936年12月,徐向前、林彪、左權、羅瑞卿等黃埔學生聯名發出了《致國民革命軍黃埔同學書》,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抗戰的旗幟下,廣大黃埔師生以國家利益為重,拋棄個人恩怨,精誠團結,并肩作戰。在忻口戰役中,林彪、徐向前、聶榮臻、陳賡率領的八路軍部隊深入敵軍兩翼及側后開展游擊戰斗,襲擊敵人的后方,破壞敵人交通運輸,切斷敵人的補給和增援,與正面作戰的國軍部隊進行戰役配合;同時用部分兵力直接襲擾敵人第一線攻擊兵力,密切與國軍部隊的戰術協同。當時參加正面作戰的第14軍軍長李默庵多年后感慨地說:“我一生歷戰無數,唯有忻口一戰,不同以往,感受最深的就是,只要是中國人,就只有一個敵人。當時真是同仇敵愾呵?!狈謱賴矁牲h的黃埔師生并肩戰斗、相互支援的感人故事,在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中多次上演,書寫了一則又一則佳話。
      歷史的回音
      在那場血與火的淬煉中,在那個生與死的戰場上,成千上萬的黃埔師生,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他們為了挽救國家,舍棄了小家;為了保衛家園,拋卻了家人。
      羅芳珪,黃埔4期生,第85軍89師529團上校團長。臺兒莊大戰前,他將懷孕的妻子從駐地送回湖南老家,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在羅芳珪陣亡后的第12天,他的女兒呱呱墜地,卻永遠沒能見到父親。
      鐘崇鑫,黃埔6期生,第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箲鹑姹l后,隨部奔赴淞滬前線,旋及轉戰南京,在雨花臺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收不到丈夫訊息的妻子張淑英一直堅持打聽丈夫的下落,77年后才在臺北看到安放在忠烈祠里的丈夫的靈位。
      史恩榮,黃埔7期生,第52軍25師73旅某營營長,在臺兒莊戰役中為國捐軀。其弟史恩華,黃埔8期生,第52軍195師1131團第3營少校營長,新婚剛3天就奔赴長沙會戰新墻河前線,與全營500余名官兵奮力御敵,全部壯烈犧牲。
      ……
      他們,是父親,是丈夫,是兄弟,也是兒子。他們,可能千古留名,或者永世無名。但在國難當頭的緊要關口,他們都選擇了“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奮勇前進,在寸土寸血的鏖戰中舍命拼殺,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捍衛民族尊嚴的輝煌詩篇。
      當身臨前沿陣地指揮的羅芳珪被敵人炮火擊中倒在血泊里時,他一定心有不甘,他多么想能繼續上陣殺敵,把日軍侵略者趕出國門,讓即將出生的孩子能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成長,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當筋疲力盡的鐘崇鑫面對黑壓壓撲上來的敵人、咬緊牙關奮力拼殺時,支撐他的是對家人的愛,是對侵略者的仇恨,是對民族和國家的赤誠忠心。
      當史恩榮、史恩華這對“黃埔兄弟”用血肉之軀對抗敵人的坦克大炮,打光最后一顆子彈、流盡最后一滴鮮血壯烈犧牲后,淮海平原、瀟湘大地縈繞不去的,是英雄們的斗爭精神和凜然氣概,更是英雄們驅除強虜、光復山河的頑強信念。
      ……
      歷史的曙光,永遠在最黑暗時綻放光輝;偉大的民族,總能在絕境中浴火重生。正因為有著這些鐵骨錚錚的黃埔軍人,正因為有著他們的不懈進擊和頑強拼搏,古老孱弱的中華民族,才從亡國滅種的厄運中掙脫出來,取得抗日戰爭的輝煌勝利。
      80年時光流逝,那些不屈不撓的身影,依然激蕩著我們的心靈。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英魂,始終守護著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
      時間易逝,記憶不老。
      歷史不會忘記,黃埔師生的果敢堅決和義無反顧。歷史不會忘記,黃埔師生的共赴國難和殊死抗爭。歷史不會忘記,黃埔師生的巨大犧牲和歷史功績。
      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我們緬懷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緬懷披肝瀝膽的黃埔師生,緬懷和感恩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捐軀的先烈以及一切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犧牲的先烈。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80年前的抗戰英雄,已經老去;80年前的抗戰精神,光彩依舊。偉大的抗戰精神,以及以“愛國、革命”為核心的黃埔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敝猩较壬?2年前的臨終囑托依然振聾發聵。面對長期分離的臺海兩岸,面對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核心意涵的臺灣民進黨當局,面對島內一波緊似一波的“去中國化”逆流,兩岸的黃埔同學理應積極行動起來,廣泛宣傳抗戰史實,抨擊日本右翼勢力美化侵略歷史的荒謬言論;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情感連結;攜手深化兩岸黃埔組織交流,助推兩岸民間交往,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發出促進兩岸統一的強大聲音。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弊屛覀児餐瑐鞒泻桶l揚黃埔師生救國救民的堅定信念、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百折不撓的堅毅品格、親愛精誠的熾熱情懷,把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事業推向深入。
      榮光,不老。致敬,不止。奮斗,不息!

    相關新聞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