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人物  > 正文

    白先勇

    日期:2006-01-14 00:00 來源:中國臺灣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白先勇(1937.7.11~),回族,臺灣當代著名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還在生),電臺名人白韻琴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                           

      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谷諔馉帟r他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后來于1948年遷居香港,就讀于喇沙書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臺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由于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 

      1958年,他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后,他與臺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志,并在此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后,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蹦赣H去世后,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阿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白崇禧也來送行,也是白與父親最后一次會面。關于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梁摧。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驀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圣誕節于芝加哥度假,心里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筆,寫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發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后的驚人進步”,而“象征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響)》(臺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昆曲如《牡丹亭》,對于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余力。

    相關新聞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