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1899年2月3日生,北京人,滿族。筆名老舍。191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1924年夏,應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邀請,赴英國講授中文。1929年夏,結束在英國倫敦大學的講學,先后赴法國、荷蘭、比利時、瑞士、德國、意大利游覽。1929年10月,抵達新加坡,在一所華僑中學任國文教員。1930年回國。1931年7月在北京和胡絜青結婚。1937年到武漢,受中共代表周恩來之邀,發起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并負責總務工作,其間,創作了大量抗戰作品,創辦“文協”刊物《抗戰文藝》。1946年3月,與劇作家曹禺應邀赴美國講學。
1949年12月回國。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副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印友好協會理事,中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委員,中朝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文聯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對外文協常務理事,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常委。
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常委。
是中國新文學開拓者之一和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一生共創作小說、詩歌、戲劇、曲藝等作品百余種800萬字。
1922年,發表第一篇譯文《基督教的大同主義》(寶廣林著);第一部短篇小說《小鈴兒》,署名舒予。1926年在英國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及《趙子曰》和《二馬》兩部長篇小說。1933年,在山東完成長篇小說《離婚》,這是作家最喜歡的一部作品。1936年7月,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還先后創作了《四世同堂》、《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正紅旗下》、《無名高地有了名》等劇本、小說和其他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
1951年12月,因創作話劇《龍須溝》,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 榮譽稱號。
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殺,終年67歲。
老舍故居 位于東城區燈市口豐富胡同19號,是一座占地約500平方米的北京舊式四合院。這里是老舍1949年從美國回來后買的,1950年3月全家遷入。
1995年5月,“老舍紀念室”在北京建立。同年雕像入選青島名人雕塑園。
2003年11月25日,老舍20世紀20年代在英國倫敦的一處住所——靠近諾丁山的荷蘭公園圣詹姆斯花園31號舉行了“名人故居”藍牌揭牌儀式。這塊素雅醒目的白邊藍底圓牌,是英國為名人故居特制的標志。1999年,英國有關方面決定將老舍的寓所列為名人故居,他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作家。老舍于1924年應邀赴倫敦講學至1929年,期間先后在倫敦租住過4個地方。其中,他在圣詹姆斯花園這處寓所居住的時間最長,達3年之久。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