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黃埔軍校校史研究專家陳宇訪談錄(續四)
記者:為什么說黃埔軍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它與中國舊式軍校的顯著區別在哪里?
陳宇:中國早期軍校,大約源于原始社會晚期。如,夏商西周的校、庠、辟雍、瞽宗、國學、鄉學,春秋戰國的私學,隋唐的武舉,宋元明和清前期的武學。統治階級派遣官吏、教師管理軍校,著重培養自己的子弟。教學內容多以適應冷兵器作戰為主,教材有《武經七書》等,教育場所為數不多、規模也不大。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50年的晚晴時期,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入,較為先進的近代槍炮、艦船使用于作戰中,由此帶來了中國軍校的迅猛發展。這一時期開辦的軍校主要有:福建馬尾船政學堂(1867)、江南制造局操炮學堂(1874)、天津電報學堂(1880)、天津北洋醫學堂(1881)、天津北洋武備學堂(1885)、廣東黃埔魚雷學堂(1886)、山東威海水師學堂(1889)、旅順口魚雷學堂(1890)、南京江南水師學堂(1890)、煙臺海軍學堂(1894)等,主要培養適應槍炮戰和海戰的軍事人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后,為救亡圖存,全國興起編練新軍熱潮,軍校突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競相開辦。著名的如袁世凱主持編練新軍的天津武備學堂、張之洞主辦的江南陸軍學堂等。各省為培養地方勢力,先后建立“武備學堂”或“講武堂”;一些地方軍閥為擴充軍事實力,成立臨時軍校性質的“學兵隊”。1897年、1898年間,浙江、貴州、陜西、安徽、山西等省先后開辦武備學堂。1901年,清廷廢除武科考試,開始重用軍事學堂畢業生,這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制度的重大轉折。1904年,清廷頒布《陸軍學堂辦法》,江蘇、綏遠、四川、福建、江西、廣東、甘肅、湖南、河南等省也陸續開辦武備學堂。這一時期,各種類型的軍事學堂也紛紛登場,如行營將弁學堂(1902)、北洋陸軍速成學堂(1903)、陸軍憲兵學堂(1906)、北洋陸軍講武堂(1906)、陸軍貴胄學堂(1906)、京師陸軍小學堂(1906)、東三省講武堂(1907)、云南陸軍講武堂(1907),等等。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后,廢除了清朝末年的軍事教育體系。北洋政府準許各地相繼開辦陸軍預備學校、陸軍軍士學校,以解決辛亥革命后軍事教育上的接續問題,使得大批閑散軍事人才得以利用,為國家儲備了軍事教育人才。特別是陸軍預備學校,不僅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準備了大批生源,并且完成了民國陸軍三級教育(小學、中學、大學)中的基礎教育,與后來的陸軍軍官學校形成了連續一貫的軍事教育體系。1912年,陸軍部主辦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學,這是北洋政府時期全國規模最大的軍事學校。相隔12年后創辦黃埔軍校時,80%的軍事教官來自保定軍校。保定軍校在1923年8月第9期學生畢業時宣告停辦,此時黃埔軍校正在籌辦中,距開學相差10個月。本文所言“中國舊式軍?!?,指的主要就是包括保定軍校在內的上溯至晚晴時期的各種軍校。清政府辦的軍校和民國初年各地方政府辦的軍校,從形式上看像是新式軍校,有的還名曰訓練“新軍”,但其辦校宗旨是為清政府或為軍閥政府服務,從本質上仍屬舊式軍校。
黃埔軍校是一所完全新型的軍事學校,擯棄了以往舊軍隊制度上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建軍路線,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開創了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與以往舊式軍校相比,黃埔軍校在辦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許多不同之處。比較直觀的諸如:采用新式武器,引進西方新式教育訓練;教學結構比較完備;由國共兩黨共同創辦,并聘請蘇聯教官,等等。這些無疑都是區別舊式軍校的特點,但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為革命目標而創辦軍校
建立中國革命軍隊的正規學校,是國共兩黨的初衷,它的革命性在于使學生“不僅知道槍應該怎么放,而且知道槍要向什么人放”,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武裝學生。孫中山先生在開學典禮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明確指出:“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褪且獜慕裉炱?,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員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薄败婈犞懿荒軌蚋锩?,是在乎各位將士之有沒有革命志氣,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沒有革命志氣,不研究革命道理……總不能發揚革命事業?!眲撧k軍?!蔼氁粺o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危亡”,建設“國民革命的軍事訓練機關”。
黃埔軍校以孫中山“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教學大綱規定教育目標和目的,是“使學生徹底了解本黨、總理學說與三民主義之根本原理,了解本黨黨部組織與對于農工運動之態度”,懂得“只有藉政治工作闡明本黨的學說和主義,養成士兵確定的革命觀念,方可保證軍隊統一與為主義奮勇作戰的革命精神”。學生明白了為什么要當兵、為什么要打仗的道理,就能克服雇傭軍隊的思想。如1926年9月《軍人周報》第5期發表軍校學生撰寫的《革命軍人的精神》文中所講:升官發財不是我們的目的,拿薪餉糊口不是我們當兵的原因。我們做革命軍人要有五種精神:一是愛國,二是愛民,三是服從黨令,四是為主義而犧牲,五是服從國家命令而不服從私人命令。有了這五種精神,就算是一個合格的革命軍人。
黃埔軍校初創時經費不足,武器簡陋,生活艱苦,仍成為青年所向往的革命搖籃。當時青年們有一句口號,就是“到黃埔去”!黃埔軍校的教育訓練,在前幾期因時間急、任務緊,僅有“三五個月的稍息立正”,但作為革命的軍官培訓基地,教育效果顯然與舊式軍校有很大區別。李宗仁說:“黃埔軍校每期訓練時間雖不過數月,實際上只是一些軍士教育,距軍官教育相差尚遠,然全軍受革命風氣的熏陶,頗有朝氣,尚可作戰?!边@種朝氣是舊式軍校不具有的,奧妙就在于師生樹立了革命目標,其士氣與戰斗力是舊式軍校所無法比擬的。
?。?)由政黨創辦真正屬于革命黨的軍校
黃埔軍校由革命黨創辦,與舊式軍校有本質不同。舊式軍校主要由清政府或地方軍閥創辦,用來維護封建統治或者個人利益。黃埔軍校則是由當時的革命進步團體——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創辦,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革命。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是一所為創建真正屬于革命黨的軍隊之學校。
孫中山以往領導的武裝起義,或是通過“聯絡會黨”,由各會黨首領先后舉兵,然后得以群眾響應;或是在新軍中注入革命知識分子,使新軍傾向于革命黨,為革命黨所用。但無論是會黨還是新軍,他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軍隊,并不真正屬于革命黨人。民國初年的中國軍隊,各有地盤,各為其主,互不統屬,多數軍隊是軍閥控制的。個別軍隊雖受孫中山指揮,但未經政治改造,不能稱之為真正革命軍。誠如孫中山所說:“所用的軍隊,沒有一種是和革命黨的奮斗相同的”,“我們的革命,只有革命黨人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 孫中山為建立革命軍改造國家,以國民黨名義開辦黃埔軍校,以造就革命軍為目標,學習蘇聯建軍經驗,聘請蘇聯軍事顧問,設置政治工作機構和政治教育課程,創新了中國政黨辦學校、辦軍校的先河,提供了成功范例,揭開了中國軍事教育史新篇章。
?。?)建立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
黃埔軍校由國民黨主辦,凡入校者須參加國民黨組織。??偫韺O中山、校長蔣介石與軍校黨代表廖仲愷同為軍校最高領導人。軍校創建時,孫中山認識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仿效蘇聯紅軍建制,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任命廖仲愷為國民黨駐軍校的黨代表,任命戴季陶為政治部主任,共產黨人張申府為副主任。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設黨代表和政治部,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制度,是中國軍隊建設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
黨代表作為國民黨在軍隊中的代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監督行政工作。對軍隊有監察領導的權力,參加部隊管理,向部隊灌輸國民革命精神,并承擔保證完成訓練及一切戰斗任務的責任。軍事首長的一切命令,必須有黨代表簽署方能有效。政治部是國民黨在軍隊中的政治領導機關,是軍事首長和黨代表對部隊進行政治教育的自理機關。職責“是負擔政治教育及在學生與人民群眾中發展國民革命的意識之唯一機關。政治部對黨及黨代表負責,黨代表命令并指導政治部,務使嚴重的軍隊紀律在正確的政治認識和指導之下,以鞏固戰斗力之基礎,使部隊成為嚴密的組織”。校軍屬下團隊之黨代表,也由政治部管理。根據國共合作和孫中山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抽調一批優秀黨員任軍校干部和政治教官。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后,軍校建立健全政治部的組織機構,制定政治教育計劃,對全校實施政治教育訓練。軍校政治工作在戰時發揮了極大的保障作用和巨大威力,其經驗被推廣到整個國民革命軍,各軍普遍建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制度,直至今天的人民解放軍仍然堅持這一制度。
?。?)引導學生確立政治信仰
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當權者認為軍隊的教育唯有軍事訓練,至于政治信仰、軍事思想、戰術戰略,那是當權者考慮的事情。在他們眼里,軍隊只是他們維護統治的工具,沒有必要有自己的思想與信仰。因此,舊軍隊是建立在雇傭制基礎之上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為生計才去當兵,若有目的也是為了升官發財。很顯然,這樣的軍人不可能建成革命軍。孫中山強調,“革命軍的基礎”,“就是要有革命先烈那一樣的行為”,就是要有革命的志氣,樹立革命的理想。他要求黃埔師生“愛國家,愛百姓,不要錢,不要命”,“立一個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實現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一心一意的來革命,才可以達到革命的目的?!币虼?,培養軍校學生實現三民主義的革命理念和信仰,是黃埔軍校區別于舊式軍校的根本所在。
軍隊在戰爭中能否取勝,精神因素非常重要。有政治信仰的思想武裝,必然使各級軍官在最后戰斗中起到最關鍵的作用。一支軍隊只有有了正確的思想信仰,才能攻堅克難,無往不勝。黃埔軍校之前,鮮有軍事院校能夠對學生同時進行軍事訓練和政治思想的授課。而黃埔軍校畢業生除了有豐富的軍事知識、技能之外,還有屬于自己的政治信仰。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被后來的國共兩黨軍校所效仿。也正因為如此,黃埔軍校注重啟迪培養學生的進步思想和崇高信仰,才能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之多的杰出軍事將領。這些看似飄渺的政治信仰,支撐著他們在北伐、抗戰等艱苦卓絕的作戰中創造了一個個奇跡般的經典戰役。黃埔軍校建立在政治信仰之上的軍事教育,是對舊軍校、舊軍隊訓練思想的重大突破。
?。?)具有顯著特點的政治工作
在舊中國的軍閥部隊中,沒有近現代意義上政治工作,軍隊政治工作在中國即從黃埔軍校開始創立。黃埔軍校政治教育中,最典型、最具影響力的即是政治工作;黃埔軍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其政治工作全面而正確的開展。惲代英在《革命軍》第10期發表文章,提出要靠政治工作提高戰斗力,使每個軍人服從黨的主義,在黨的指導下與敵人作戰。楊新民在《黃埔潮》第19期撰文,明確指出:“革命軍中的政治工作是很重要的,與軍事訓練同樣重要。不但是同樣重要,并且有相互的關系而不能離開,不但革命軍與軍閥軍隊之區別在這一點,革命軍之所以成為革命軍也在這一點?!痹谲婈牻⒄喂ぷ?,成為區別革命軍隊和軍閥軍隊的顯著標志。
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這是舊式軍校和軍閥部隊所沒有的。
一是宣傳群眾、組織群眾。黃埔軍校的宣傳工作,分為平時與戰時宣傳。宣傳對象有群眾、本軍、友軍和敵軍。軍校政治部除設有宣傳、組織二科外,還設有社會運動科,幫助建立工農商學各界民眾團體。周恩來《在東莞商務會及市民聯歡大會上的演說詞》中,把東征軍政治工作的任務概括為:“告以中國如何受到列強壓迫、軍閥壓迫,以及農工各界之痛苦,告以解除壓迫與痛苦之途徑”;“能如此,則軍士之打仗是為人民而打的”,而黃埔校軍此次東征,“是為人民解除痛苦而來”。由周恩來擔任主任的東征軍政治部從黃埔軍校、廣州農講所、政治訓練班抽調237人組成宣傳隊,由李立三、傅維鈺、李勞工、周逸群、盧德銘負責。宣傳隊印制了《革命軍東征告各界人民書》、《告敵軍官兵》等傳單,在沿途的城鎮、鄉村、車站、碼頭散發宣傳品,張貼標語、布告和畫片,搞軍民聯歡和演劇,軍校劇社也表演了文藝節目。每到宿營地或候車候船時,宣傳隊便向軍人演講東征的意義和軍民合作的重要性,教唱革命歌曲,開展政治宣傳,激勵士氣,對爭取民眾、組織群眾起了很大作用。
二是以革命精神維持紀律。軍校頒布了《革命軍連坐法》、《革命軍刑事條例》、《革命軍懲罰條例》、《審判條例》、《陸軍監獄規則》等。對違反者,分別給予撤職、降級、罰薪、記過或黨內記過、留黨察看、開除黨籍的處分,直至給予監禁或槍斃的處罰。
三是爭取教育和瓦解敵軍。1926年10月,劉伯堅主持制定的《國民軍聯軍政治工作大綱》指出:“敵人的士兵和我們是一樣的中國人,其所以變成敵人,是因為被他們的官長蒙蔽欺騙了,如果使他們了解政治的意義及其切身的利益,他們便會和我們攜手”,要“監察本軍兵士不要恐嚇或辱罵俘虜來的敵人,對俘虜要有正當的待遇”,“在俘虜的兵士中,也要進行政治工作;派遣到敵人中秘密進行政治工作,最好將已宣傳成熟的俘虜派回去”。從1926年12月起,黃埔軍校開辦了由共產黨員韓麟符任主任的俘虜軍官訓練班,對被俘的吳佩孚、孫傳芳軍閥部隊1300名下級軍官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教育,然后分配到國民革命軍各部工作。黃埔軍校從俘虜中成批挑選下級軍官加以訓練,將表現好的分配到部隊中工作,這在舊式軍校中是從來沒有過的。
?。?)實行政治教育與軍事教育并重的辦學方針
舊式軍校僅僅側重于軍事教育,要求學生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以不問政治為高尚”,把學生培養成機械執行命令的馴服工具。在黃埔軍校中,卻專門設有傳播革命思想的政治教育課,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傳授革命的基本政治理論,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提高學生反帝反封建的自覺性和斗志。從黃埔軍校安排的課程看,其人才培養模式較之舊式軍校有很大不同,軍校為學生安排了許多政治思想理論的學習,并經常邀請一些著名的進步人士到校進行講演。由此可見,相比較于晚清政府組建的“新軍”和其他軍事學校,黃埔軍校把政治教育提到和軍事教育訓練同等重要的地位,強調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徹底了解中國國民革命。這是黃埔軍校同一切舊式軍校根本不同的地方,開創了中國新式軍事教育的先河。
軍校實施軍事、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針,是根據孫中山關于既學軍事又學政治的指導思想來制定的。孫中山在軍校開學典禮上要求學生要有高深的學問,指出:“關于軍事學和革命道理的各種書籍及一切雜志報章都要參考研究?!必S悌在所寫的《本校從黃埔到南京的變化》一文對軍校教育方針作了具體闡述,他說:“所謂教育方針,便是教育施行所根據的原則。這個原則,簡言之,乃是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超過于軍事教育之勢?!秉S埔軍校以三民主義為指導,突出革命的政治教育,走上了全新的建軍道路。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撰文《一年來的本校政治部》,指出:“教育方針的總原則,就是‘軍事與政治打成一片’。政治部依據這個原則,故對學生官長兵伕乃有貫注全部的政治教育計劃?!避娛陆逃c政治教育是互補的,學生要掌握軍事知識和技能,更要有為革命奮斗犧牲的思想。而政治教育是實現黃埔軍校宗旨的根本保證,是創造革命軍的靈魂與保證,對師生和革命軍官兵的思想起著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與現實斗爭緊密結合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黃埔軍校不同于舊式軍校教育的又一顯著特點。黃埔軍校貫徹教學與現實斗爭相結合的原則,學生們邊學習,邊工作,邊作戰,在創造革命奇跡的同時,鍛煉成為孫中山所倡導要求的真正的“革命軍”戰士。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其指導思想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這就決定了軍校必然投入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實踐。而軍校是在眾多軍閥虎視眈眈下創立的,必然遭到軍閥以及帝國主義的仇視和排擠,客觀上使得軍校必須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作堅決的斗爭。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體組成的東征軍,贏得了兩次東征的勝利;還有平定楊劉叛亂,參加北伐戰爭,都使在校學生或剛畢業的學生在戰火中加深理解昨天在課堂上學習的軍事理論,并立竿見影迅速應用到戰爭實踐中。
黃埔軍校注重實際辦學,同時與當地農工商學各界保持著密切聯系。身處革命策源地的廣東,黃埔學生擁有許多參與政治活動、工農運動、革命戰爭的機會,在這些場合中,他們充分展示了自身聯系社會實際的才智和能力。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努力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所制定的《戰時宣傳大綱》,規定學生要學用結合,要有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嚴守紀律,維護群眾利益,這些都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典范。學生們在校期間參加現實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既把他們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又加速了他們成為孫中山所期望的“革命軍”的進程。
記者:政治教育第一的思想體現在黃埔軍校教學中的哪些方面?
陳宇:黃埔軍校注重國民革命的宗旨和主義教育,把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內容上以反帝反封建為主題,以培植學生的革命思想。軍校學習蘇聯紅軍學校的教育經驗,重視政治教育,其教育的內容充滿著時代的濃厚革命氣息,與世界潮流的脈搏諧動,代表著時代的先進文化,代表著時代的先進方向。因此,黃埔軍校一反舊式軍校的弊端,不以純軍事技術訓練為主,而是采取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并重方式,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有超過于軍事教育之特點,充分反映在教學的各個方面。
?。?)廣招政治教育人才,充實教官隊伍
人才是辦好軍校的重要因素。軍事教官可從國內軍?;蛟谕鈬娦A魧W的人中挑選,但在軍校中開設政治課程,除蘇聯外,沒有別的軍??少Y借鑒。而蘇聯與中國國情不同,社會狀況、革命任務、對象和特點都不同,政治教育課的內容與方式不可以照搬蘇聯軍校模式。因此,黃埔軍校在開辦時,要尋求既了解三民主義又熟悉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教官十分困難。
軍校始創階段,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是國民黨政治家,卻對政治課的認識很膚淺。政治部第一任主任戴季陶號稱孫文主義理論家,卻并不了解三民主義的真諦。接著,邵元沖出任政治部主任,仍無能力使軍校政治工作改觀。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等政界人士,名為兼任政治教官,實忙于應付時局問題,無暇到校作政治演講。廖仲愷鑒于軍校政治教育工作的渙散,惟有請求中國共產黨幫助。這時,恰好共產黨人周恩來從歐洲回國。他到廣州后,參加平民教育工作,后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宣傳部長。11月,邵元沖隨孫中山北上商談國是,離開軍校。周恩來于是接替邵元沖兼任軍校政治部主任。討伐陳炯明叛軍之后,周恩來辭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之職,仍保留區委常委,并兼軍委書記,專注于軍事系統的政治工作。中共中央派周恩來到黃埔軍校工作,是中共認識到軍事工作的重要性,也是幫助孫中山辦軍校的一項重要舉措。
周恩來是最早提出創建革命軍隊和從事軍隊政治工作的共產黨領導人。在他到黃埔軍校之前,政治部是個空架子,幾乎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可言。周恩來到校任職后,首先整頓政治部,對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和充實,健全政治工作制度。政治部是作為軍校國民黨黨部的工作機關而設立的,其工作對黨代表負責,任務是培植學生的國民革命意識。對內負責政治訓練,指導黨務活動;對外負責宣傳和組織民眾,推動國民革命。調整后的政治部下設指導、編纂、秘書三股,分別由共產黨人聶榮臻、楊其綱、王逸常負責。各股的日常工作分別是:制定政治教育計劃和大綱,出版《軍事政治月刊》和《士兵之友》等,編印《政治問答集》和部分教材,編制各種調查表格,指導學生社團和黨務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娛樂活動等。
軍校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加強對師生的政治教育,保證了孫中山辦校宗旨的實現。周恩來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抓具體工作的落實上,他指出:軍校政治部要做好3項工作,“其一是向新成立的校軍教導第一團選派黨代表;其二是建立‘青年軍人聯合會’,出油印壁報《士兵之友》;其三是建立政治部正常工作秩序和政治工作制度”。最后還進行了分工,制定了工作細則。其中,政治部服務細則規定:“全校官長、員生、士兵、伕工負有政治訓練或指導之責,使其具正確的政治知識,增進革命精神,自覺遵守革命紀律。對外負宣傳組織及政治指導之責,務使人民確知革命軍為被壓迫民眾謀利益而奮斗,以實現總理武力與人民結合、成為人民的武力之遺訓,而收軍事進行上得人民幫助之實效?!?政治部設有圖書館,所有書報均對學生開放,鼓勵學生自學和鉆研。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自此蓬勃開展起來。
此后,共產黨又派邵力子、卜士奇、熊雄、魯易、包惠僧等擔任政治部主任或副主任,派聶榮臻擔任政治部秘書兼《軍事政治月刊》主編、惲代英為政治總教官,蕭楚女、張秋人、韓麟符、于樹德、熊銳、廖化平、李求實、安體誠、孫炳文、高語罕等為政治教官,又從第一期畢業生中抽調蔣先云、李之龍、李漢藩、楊其綱、王逸常等一部分德才兼備的共產黨員到政治部工作,充實了軍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開展了行之有效的政治教育,使軍校政治工作面目一新。
軍校政工人員以良好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對官兵員生起到了表率作用。1926年11月,游步瀛在《黃埔潮》第19期發表《軍中政治工作人員應具備之條件》一文,提出政工人員要以身作則,“在行動上,要站在黨的觀點上,注意客觀事實,光明磊落地與部隊長官合作,誘之趨于革命化,并能深入群眾、組織群眾、獲得群眾信仰;在宣傳上,不單憑理論、口號,要注意當地群眾日常生活的要求和群眾心理;在態度上,對長官和群眾均應誠摯、和藹、慈祥,不能有嚴峻苛刻的現象;在知識上,要刻苦努力學習,對黨的主義、世界趨勢以及聯合戰線的政策,都應詳細懂得?!敝芏鱽?、惲代英、熊雄、蕭楚女和聶榮臻等黨政工作者為代表的廣大政工人員在黃埔軍校任職期間,以其良好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對廣大官兵起到了表率作用。
?。?)《政治教育大綱》的實施
黃埔軍校建立后,實施全面的政治教育,并不斷完善政治教育實施方案。1924年11月,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后,軍校政治教育有了系統的教學實施方案,后經過1925年的兩次東征等戰火的檢驗和實踐充實,政治教育更加系統化。1926年10月4日,軍校制定頒布了《政治教育大綱》(草案),較好地體現了軍校的辦學方針和政治教育概況,使思想政治教育正規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個大綱既是軍校幾年來政治教育經驗的總結,又是以后幾期辦學的政治教育方案,可以說代表了當時軍校政治教育的最高水平,有著許多顯著的特點。
大綱明確了實施和加強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提出了切合實際的政治教育方針政策。大綱分為“總綱”、“政治大隊”、“軍官大隊”3部分?!翱偩V”是統帥全文的精髓,指出:軍校政治,軍事訓練,要以孫中山“使武力與國民相結合,使武力為國民之武力”訓示為最高原則。大綱切實解決軍校能夠迅速提高學生政治素質的問題,重點指出政治訓練要依據10個條件計劃施行,即規定了政治教育10個方面的內容:使學生徹底了解自己的責任,徹底了解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徹底了解孫中山學說和三民主義的基本原理,徹底了解中國的國民革命,徹底了解各種與革命運動有密切關系的社會科學知識,徹底了解政治經濟方面各種重要的現象和問題,徹底了解革命運動是起于工農群眾的物質要求,徹底了解紀律是造成統一集中力量所必要的,徹底了解軍事學術和軍事訓練對革命的重要作用,徹底了解軍隊政治工作應注意的事項。進行以上教育,是為了“洗刷學生入校以前所受許多流俗傳統的錯誤見解的影響,養成他們正確的人生觀”。這10個“徹底了解”,是總綱的中心議題,指出了軍校政治工作的全部內容和辦校方針與目的。
除規定增加政治訓練的時間外,軍校根據大綱制定了全面系統的政治教育科目。最初規定了三民主義等政治課程,后來對一般學生隊規定開設的政治課增加到26門。即:《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史》、《國民黨的組織問題》、《本黨宣傳訓令》、《總理學說》、《建國大綱》、《帝國主義》、《帝國主義侵略史》、《近代國際關系》、《各國革命史》、《世界政治經濟狀況》、《中國政治經濟狀況》、《中國社會組織》、《蘇聯研究》、《社會進化史》、《社會主義運動》、《經濟學概要》、《政治學概要》、《社會科學概要》、《經濟政策》、《農村問題研究》、《農民運動》、《職工運動》、《青年運動》、《軍隊中政治工作》。每門課最多講授16次(32小時),最少講授4次(8小時),都要經過考試評定成績。軍校規定了政治及軍官大隊的授課科目及課時,開課多達44門。政治大隊的培養目標,是軍隊中做政治工作的人才,如黨代表、政治指導員及政治部工作人員。授課時間,每周18次,每次70分鐘,全修業時間為8個月,并分為3大段時間,循環式上課,共授課446次。軍官大隊的培養目標,是軍隊中的下級干部人才,如部隊官長、官佐及各種服務人員。授課時間,每周6次,每次70分鐘,全修業時間為8個月,共授課148次。
大綱規定課程內容緊密聯系中國革命現實,規定了以“學以致用”為突出特點的授課科目。每門課程的開設,都相對當時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說明軍校的政治教育十分重視學以致用。大綱規定,政治大隊的講演課約占總課時的二十分之一。討論30次,約占總課時的十四分之一。測驗12次,約占總課時的三十七分之一。實習課(深入社會調查)46次,約占總課時的十分之一。綜上參加社會實踐共有110次,與在課堂上聽課學理論的時間比例是一比三。軍官大隊參加社會實踐課共有38次,與在課堂上聽課學理論的時間比例是一比四。由此比例數字,足見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重視理論灌輸,更重視與實踐相結合的程度。大綱并就每一課程詳細規定了教授事項,如“軍隊中政治工作”科目規定共講6課,這6課的教授中心議題依次是:軍隊的性質、兵士與民眾的心理、平時對于兵士的政治工作、平時對于民眾的政治工作、戰時對于兵士民眾的政治工作、戰時對于敵人俘虜的政治工作。這些講授內容,都是現實中一些問題的參考答案和解決方法,具體而實用,課堂上講的東西,又幾乎都是昨天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拿到今天來講,總結經驗教訓。因而說,學生們今天在課堂上學的,明天就可直接運用于實踐中,這種活生生的“現身說法”的教學方法,其效率之高、效果之大也就顯而易見了。故黃埔軍校前幾期畢業生之所以能取得日后輝煌戰績,無不與在校學習時培養的求實精神有關。
?。?)政治教育訓練多樣化
軍校政治部制定了《政治課程訓練計劃》、《政治訓練進度表》和《政治訓練授課調查表》,頒發“革命軍格言”和“日課問答”等,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軍校政治教育,形式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為廣大學生喜聞樂見。
一是深受歡迎的必修政治課。這是軍校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由專職政治教官講授,有專門的教材,規范化程度和教學質量都很高。軍校將講授與學生講演、討論、實踐、考核結合起來,教學效果很好。政治課使全校師生了解政治常識,增強革命信念,明確國民革命的目的是打倒帝國主義、軍閥和貪官污吏,革命的方法是發動民眾、吃苦耐勞和嚴守紀律。結合授課內容,政治部每周組織一兩次政治演講或專題討論,并據此評定和統計學生成績。
二是邀請社會名流到校演講的政治報告會。軍校經常舉行報告會,定期邀請當時的一些政治理論家、社會知名人士到校進行演講。教學大綱規定政治教育除正課外,每期學生另安排講演課22次。主講人有孫中山、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譚延闿、何香凝、李烈鈞等國民黨要人和魯迅等社會名流,許多著名共產黨人如毛澤東、劉少奇、蘇兆征、張太雷等也應邀到軍校演講。其中,鄧中夏講《省港罷工之經過》,彭湃講《海豐農民運動之成績》,吳玉章講《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系》,鮑羅廷講《革命的基礎問題》,等等。場場爆滿,掌聲不絕,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受邀嘉賓講演社會上正出現的思潮和爭論的問題,講軍校、軍人與當前社會的關系與歷史使命,講學生最關心的一些問題。讓學生直接參加革命實踐,辨別是非。正確與錯誤,落后與先進,學生們自有各自的見解和評說。黃埔軍校辦學在社會,把課堂開在了當代思想潮流的峰巔之上。
三是別開生面的政治討論會。按《政治討論會規則》,每次討論以區隊為單位,由擅長演講的3名學生組成主席團,另選2人擔任記錄,政治教官負責解釋問題和作結論。學生對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也可將意見投入“政治問答箱”。教官將各種問題匯集后,在課堂或刊物上統一作答。周恩來經常參加主持討論會,學生對各種問題可自由發表意見,氣氛非?;钴S。在此基礎上,惲代英、蕭楚女、張秋人將答案匯編成長達10萬余言的《政治問答集》出版,有228個問答,共分6篇。其中第6篇專講軍隊政治工作,要求革命軍人了解主義、遵守紀律、深入民眾、努力工作;做政治工作應結合實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進行宣傳,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對商人講,革命可以消滅兵災匪禍,提高購買力;對資本家講,革命可以打倒外國經濟壓迫,發展本國產業。這些問答深入淺出,使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的政治常識,又學到了可操作的政治工作本領。
?。?)因人施教,提高政治教育效果
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安排不同的內容,充分照顧了不同受教育者的層次特性。當時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根據對象分為學生隊、高級班、入伍生及學生軍和軍士教導4種,政治課程也就有所不同,分為學生政治教育、官長政治教育和士兵政治教育等不同層次。
學生隊的政治教育課程,重在使學生了解三民主義及國民黨方針政策,國內外政治經濟情況,以培養學生對革命盡職盡忠的精神為目的。士兵政治教育把課程分為三民主義淺說、本黨政策、國民革命概論等9個方面;官長政治教育安排有三民主義、中國民族革命問題、各國政黨史略等8個方面內容,高級班的政治課程則增加到20種,以便擔任革命軍中較重要或專門的政治工作。另外,軍校還辦了一些針對特定對象的政治教育培訓,如培養和選拔黨代表的政治訓練班和對全校官佐進行政治教育。
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內容在既定范圍內作深淺難易、專門普通的調整,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了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如此針對不同的對象安排不同的教育內容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提高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理論觀點兼容并包、兼收并蓄
國共兩黨在政治性質上有著根本區別,但這一差異并沒有造成黃埔軍校建校初期設立政治教育課程的分歧。軍校以最基本的革命理論和革命知識教育為內容開設的政治課,科目十分豐富,涉及范圍也很廣。不僅包括作為指導思想的三民主義,而且兼容了其他先進的思想,尤其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學習。這種對不同黨派和不同學派的思想理論實行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較好地實現了政治教育教學新大綱所要達到的目的。
軍校的政治教育內容,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最為重要。其中《社會主義原理》、《社會主義史》、《帝國主義》等課程,都是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或以馬列主義為指導進行革命理論教育的課程?!度裰髁x》、《國民革命概論》、《總理學說》等課程,則是孫中山的革命民主主義的課程。另外還有《社會問題》、《社會學科概論》、《社會進化史》等,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素質而開設的課程。軍校明確規定:“除切實接受黨的訓練,努力練習本黨主義外,凡本黨之一切出版物,皆需細心閱覽,更必須注意世界潮流,所有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列主義等書籍以及同情于本黨,或贊成本黨政策而極力攜助本黨之出版物,除責成政治部隨時購置外,本校學生皆可購閱?!卑讶裰髁x和共產主義教育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在學生的招收上,由于在前期采取推薦介紹入學的方式,使得進入軍校學習的學生和工作人員既有來自國民黨,也有來自共產黨和眾多暫未加入黨派的青年,可謂風云際會。使得黃埔島成為國共兩黨近距離接觸,共同參與建校建軍的重要基地,充分體現了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特點。
?。?)編輯出版政治書刊,開展革命性和進步性文化活動
軍校本著培養革命軍事政治人才以組建革命軍的教育目標,創辦了“士兵之友”壁報和許多進步刊物,有日報、期刊、???、文集、叢書、講義等,宣傳革命思想,體現了革命性和進步性特點。定期出版物有《黃埔日刊》、《革命軍》、《黃埔潮》、《軍事政治月刊》、《先聲旬刊》、《青年軍人》、《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周刊》、《革命畫報》等報刊,發行的政治叢書有《各國革命運動概論》、《本黨重要宣言訓令之研究》、《政治概論》、《中國國民黨與勞動運動》、《中國國民黨與農民運動》、《軍友必讀》、《政治問答集》等,都以宣傳反帝反封建為宗旨,推動著國民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其中,《黃埔日刊》一天的最高發行量達5萬份。據1926年4月11日統計,軍校在全國設有3000個發行點,8個月間發行報刊達1000萬份。由于這些刊物均由政治部舉辦,而政治部內大多數都是共產黨員,因而有力地保證了這些刊物的革命性和進步性。
軍校組織成立“血花劇社”,廖仲愷題寫了“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的錦旗。劇社在校內和校外宣傳演出,每逢革命紀念日或學校舉行大型文藝晚會都進行會演。一年內,劇社在校內外演出50多場,劇目有《血淚潮》、《還我自由》、《黃花崗》、《鴉片戰爭》、《革命軍來了》、《聯合戰線》等。軍校中設有俱樂部,按照學生興趣分設為政治組、經濟組、戲劇組等6個組,陶冶學生情操,增強了他們的政治文化素養。從這些文化活動內容可以看出,黃埔軍校政治文化教育也充滿了積極的革命性和進步性。
軍校學生以“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誓言互相勉勵,并在校門口貼著“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的對聯和“革命者來”的橫額,表明自己投身革命的決心。軍校政治部創作了不少革命歌曲,如《陸軍學校校歌》、《愛民歌》等。由共產黨員擔任的各級黨代表負責教唱革命歌曲,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主義”的青年軍人,激勵他們的革命熱情,使其思想日趨活躍,對提高戰斗力發揮了重大作用。軍校師生們每天唱著“以血灑花,以校為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的校歌和“打倒列強,除軍閥”的軍歌,顯示出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