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的“內憂”和“外患”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侵華戰爭,制造了民國以降,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直接出兵占領中國領土的先例。剛剛完成形式上統一的國民政府在建立伊始,就面臨著外族入侵。中華民族的生存開始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機。
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對日本侵略的最初反應是“不抵抗”,并要人民保持“鎮靜”,對抗日運動進行壓制。在東北淪喪引發的全國抗日怒潮中,人民更加迫切要求國民政府放松或放棄對內的高壓政策。而在國民黨內部,反蔣派趁機倒蔣。在各種反蔣勢力逼迫下,蔣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新上臺的孫科政府卻沒有能力推行有效的統治,導致國民黨各派陷于分裂。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多次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蘇區面積迅速擴大。國民政府背后,兩廣的軍事政治力量也在同蔣介石的中央政府作軍事對抗。如何保持國民黨統治?如何處理對日關系?采取何種對日政策?這些迫切問題,成了蔣介石和當時處于危機中的中國統治集團最大的難題。在處理內政外交,特別是對日政策的基本原則上,蔣介石提出一個理論:“攘外必先安內”。
1932年1月11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尚未復職時,在奉化溪口發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講話,提出為人詬病的“三日亡國論”,表示“不可輕言絕交宣戰”,中國只能作“外交之抗爭”、“經濟之抗爭”,但“不訂喪權割地之條約”,同時防止“不逞之徒”乘機“傾覆政府”。否則“如果對日開戰,三天就要亡國”。但1月下旬,蔣汪通過交易剛剛共同執政,就遭遇日本發動的一二八事變。蔣介石不支持十九路軍抗日,并不惜屈辱簽訂《淞滬停戰協議》,執行的正是“溪口講話”的精神。從此“攘外必先安內”作為國民政府的基本政策,蔣介石對此表示:“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之戰,共匪乘機擴大了湘贛粵閩的‘蘇區’,就在瑞金成立所謂‘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并且開辟了豫鄂皖區、鄂中區、鄂西區與鄂南區,相互聯系,包圍武漢。其擾亂范圍遍及于湘贛浙閩鄂皖豫七省,總計面積至20萬平方里以上,社會騷動人民驚慌,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勢。這時候朝野人士看清了國家面臨此兩個戰爭,為了挽救著嚴重的危機,又一致要求我復職,繼續承擔困難。我乃于淞滬停戰之后,宣布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p>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