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以推翻清廷為己任,在當地吸納會員130余人。1895年1月底,孫中山回到香港發展組織,他的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以及楊衢云、黃詠商等都成為了興中會的骨干。2月21日,興中會總部成立,會址設于香港中環士丹頓路十三號,對外以“乾亨行”的牌號作掩護。
興中會為踐行“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誓言,甫一成立,就集中精力籌劃發動廣州起義,試圖以武力徹底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
起義的人員準備
要起義首先得有人,孫中山就帶著鄭士良、陸皓東、陳少白來到廣州,設立了興中會廣州分會,發展程奎光、程璧光、左斗山、魏友琴、陳廷威、朱淇、蘇復初等數百人加入了組織。為掩護興中會的活動,孫中山還特地建立了一個名為“農學會”的公開團體,號稱要研討農桑新法,地方上的官紳為該會捐了不少錢,萬沒想到這批人是要“造反”的。
1895年3月16日,即中日馬關條約成議前一個月,興中會決定于重陽節(1895年10月26日)在廣州發動起義,占領廣東省城,并期待由此引發全國反對朝廷的連鎖反應。當時議定孫中山在廣州領導軍事行動,楊衢云在后方總部香港籌款購械并招募壯士,謝纘泰負責聯絡旅港外國人,有三合會背景的鄭士良負責聯絡會黨。陸皓東事先已設計好了一面青天白日旗圖樣,這將作為義軍的旗幟。這一計劃在8月底進行了最后的完善。
“擒賊擒王”的戰術
孫中山最初的考慮是,人貴精而不貴多,只須敢死隊一百人,就能成功。
據說,1853年三合會的旁支小刀會劉麗川借著太平軍的聲勢,只以七人之力就占領了上??h城(當時的上海遠沒有今天這樣大)。雖然廣州的情況不能和四十年前的上海相提并論。但孫中山認為,采用五人一隊,突襲署衙的戰術,就能擒賊擒王。
這一計劃的可行性在于,當時廣州城內的重要衙署僅有都統、總督、巡撫、水師提督四府,雖然都有衛兵,但戒備松弛,如果出其不意,配備槍械、炸彈的五人小分隊完全可以一舉攻入,捕殺其長官,使清兵群龍無首。城外清兵如來增援,可派二三十人在要道截擊,援軍不知虛實,必不敢冒進;再派二三十人圍攻旗界(即八旗兵駐地),則大事可成。
不過,當時駐扎廣州的八旗、綠營及各類營勇,雖然戰斗力較弱,但畢竟有萬人以上,因此,當興中會討論這一計劃時,大多數人認為還是太冒險了,最終決定改為“分道攻城”策略。
“分道攻城”的策略
按照“分道攻城”的策略:楊衢云率香港會黨三點會人眾約三百人,于起義日期前晚(10月25日晚)齊聚香港,乘省港晚班客輪到廣州,并把起義用的短槍裝在木桶里,謊稱膠泥報關。等到了省城,即用刀斧劈開木桶取出槍械,首先攻占各重要衙署。
這三百人實際上就是“突擊隊”。
另外還有“支援隊”,各路支援隊計劃由珠江各支流會聚廣州,為此還特意買了兩條船,作為運送軍隊之用。起義發動時,先期分散混進城的北江、順德、香山三路支援隊(計有一千余人)將群起響應。這些支援隊基本都是花錢雇來的三合會黨徒。自日本橫濱趕回的陳清率領炸彈隊,在各軍事要點投擲炸彈,壯大聲勢。起義者將以紅帶纏臂,起義的口號聽著耳熟,是“除暴安良”。
中文討滿檄文由在廣州的朱淇起草,并將安民告示先期印好,屆時四處張貼。英文對外宣言則由孫中山的老師何啟博士與香港《德臣西報》主筆英人黎德在香港擬就,只待廣州起義成功,即分送各國,要求承認義軍為交戰團體,享受各國一切中立權利。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