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評論研究  > 正文

    抗戰中蔣介石評日本武士道:不如我們的黃埔精神

    日期:2013-06-14 14:22 來源:鳳凰網歷史 作者:黃耀武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黃耀武認為,鬼子的武士道精神就是殺人很兇,蔣介石說它趕不上黃埔精神,我覺得他說得不到位,是趕不上我們的民族精神。這份自豪感,多有分量。黃耀武也有傷感,為長眠印緬戰場的戰友,為幸存者日后的命運,他始終認為:“印緬抗戰,是我這一生最可貴的?!痹谥腥A民族抗擊外侮的戰爭中,這是他應有的榮耀。

      本文摘自:《1944-1948我的戰爭》,黃耀武著,春風文藝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二十世紀的中國進行了兩場戰爭:抵抗外侮,內戰。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現在漸趨于理性地看待當年戰事了。在這種背景下,黃耀武從歷史中走出來,口述了《1944-1948我的戰爭》。且不說它如何獨特,如何有意義,我們至少得承認,這是本難得一見的著作。

      本書的采訪者很明白這一點之難能而可貴。朱洪海在本書《后記》中設想項羽的一個士兵寫垓下之戰,很有創意。這是他在進行這項“歷經八年才得以完成的工作”中的感觸與體會,流露了他的平民史觀。讀者的興趣呢?暫且不論。京劇源于民間,名劇《霸王別姬》是表演垓下之戰的。項羽獨坐軍帳,靜夜里傳來士兵的一陣陣悲涼的唱詞,苦于戰爭,思念家鄉。虞姬聽了,報告項羽: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楚霸王立馬明白,大勢已去。這就是士兵在戰爭中的分量。觀眾看到,虞姬為項王作劍舞,之后壯烈而別。這出戲梅蘭芳演繹得那么動人。歷史的舞臺上是有頭有臉的在前面演出,演得如何大體上取決于手中的實力與身后的民眾。在遠去的歲月里,歷史、戲曲給予“四面楚歌”如此的分量已屬難得?,F代的口述歷史之作,那幾部由大人物留下的當然有其重要價值,尤其是在歷史研究者眼中,他們是歷史大戲前臺的名角。歷史的真實是,千百萬士兵與下級軍官組成了軍隊的肌體,在戰場上運動、消耗、更新,百、千、萬人生死于瞬間,在戰報上變成數字,許多壯烈的場景與細節為炮火掃蕩。殘存的記憶為幸存者帶回來。稀者,貴也。黃耀武的口述歷史別開生面。我在閱讀中時有感慨,多少歷史真相已經長久被掩埋,因而被遺忘;又欣慰終于有人出來,為歷史的真實作見證。歷史的隱秘在這里,人的良知在這里,這正是平民史的靈魂與魅力之所在啊。相信這本書會令讀者感興趣,引起你對歷史的再思考。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