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遠征軍代司令衛立煌將軍

遠征軍在行進途中
南方網訊 1942年2月25日,約10萬人組成的中國遠征軍開始進入緬甸,協同英、緬軍對日作戰,使日軍遭到沉重打擊。
中國遠征軍
太平洋戰爭初期,同盟國連連失利,日軍迅速占領菲律賓、泰國、馬來亞、香港、印度尼西亞等地,緬甸成為東南亞唯一未被日軍占領的國家,戰略地位日顯重要。為了保衛緬甸這一戰略要地和中國西南大后方的安全,中英兩國于1941年12月23日簽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遂告成立。
中英雙方在防衛緬甸問題上原則一致,但英方出于利己主義考慮,起初對中國派遠征軍入緬作戰并不積極。
1942年1月4日,日軍開始進攻緬甸,英緬軍節節敗退,日軍迅速進逼仰光。這時,英方才吁請中國軍隊入緬援救。2月16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滯留于滇緬邊境待命的第5、第6軍依次入緬,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在英緬軍總司令胡敦的統一指揮下對日作戰。
正當中國遠征軍兼程挺進緬甸時,英軍卻于3月8日輕易放棄仰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方面不再同意再讓英方指揮中國軍隊。不久,史迪威以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國遠征軍總指揮的身份赴緬指揮中國遠征軍對日作戰。在前3個月的激烈戰斗中,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開始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隊以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爭奪戰等勝利。
自日軍進攻緬甸后,英國雖然已將遠東的戰略重點由新加坡轉向緬甸,但其著眼點卻是印度。為此,英軍遇到日軍攻擊就輕易撤退,始終未能進行有效的抵抗。而中國遠征軍則不斷向南推進,孤軍深入,始終未能得到英軍的有力配合。5月上旬,中國遠征軍因戰局失利而開始撤退。撤退所經之地,都是高山密林,時值雨季,泥濘難行,加之給養不足,部隊饑疲交困,疫病流行,撤退途中傷亡甚重。到8月初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時僅剩4萬人。其中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以身殉國。
中國遠征軍雖經苦戰而未能挽回緬甸防御戰的頹勢,但他們入緬抗擊日軍,使得駐緬英軍免除了危機,平安撤往印度,并為爾后組織印度防務贏得寶貴時間。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先后對日軍實施反攻,并于1945年1月27日打通中印公路,兩軍勝利會師于芒友。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歷時17個月,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解放緬甸領土8萬余平方公里,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斃傷日軍4.8萬余人,俘獲日軍647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