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要聞  > 正文

    抗日戰爭最偉大的神話:中國緬甸遠征軍

    日期:2012-07-04 09:20 來源:環球網 作者: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這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這是一群應該被我們牢記的中國軍人,他們是民族的脊梁,他們是民族的英雄。翻開這一段塵封的記憶,讓我們追憶往事、珍惜和平。同樣,英雄也應得到尊重和關懷。白骨早已化為泥土,歷史長留我們心中。

      “1942年夏季,中國遠征軍是在失敗不可抗拒的情況下,苦苦支撐著緬甸戰局;盟軍北非戰場獲得的制空權是用放棄緬甸戰場的制空權換來的;中國遠征軍以其悲壯的失敗換回英軍在北非戰場的決定性勝利。1942年的緬甸戰場同北非戰場、西西里登陸、庫爾斯克會戰的確存在著緊密的關聯”。

      一、入緬作戰失敗的主要原因——美軍第10航空隊調往北非

      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貢獻,以往僅限于對蘇德戰場上和太平洋戰場有牽制日本的作用。但將各戰場之間的關系作了一番認真的梳理后發現: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浴血奮戰,同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會戰、以及蘇德戰場決定了德國命運的庫爾斯克會戰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

      1940年9月,日軍侵入越南,威逼英國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遠東殖民地后方。英國見勢不妙,決定與中國結成軍事同盟,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并于10月重新開放三個月前為討好日本而關閉的滇緬公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要求中國派軍隊入緬協助英軍保衛緬甸。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宣布共同對軸心國家作戰。翌日,蔣介石就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美國的史迪威將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隨后,中、美、英經協商決定,由史迪威指揮中國遠征軍三個軍(杜聿明第5軍、甘麗初第6軍、張軫第66軍)進入緬甸,協同英軍隊對日作戰。美國方面提供作戰物質并出動第10航空隊對中國遠征軍實施空中掩護。

      然而從3月初至8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作戰以慘敗告終,一路退往印度,另一路退回云南境內,十萬大軍只剩下四萬余人。以往史家認為,史迪威指揮失措、英軍不顧大局擅自撤退,蔣介石越級指揮、某些將領消極避戰等等是主要原因,也順便提到沒有制空權的因素。此說因襲至今。

      實際上除了制空權外,其它原因或者不能成立,或者是在戰場形勢嚴重逆轉情況下產生的,具有不可抗拒性。史迪威在1943年率中國駐印軍向緬北出擊時,顯示出不凡的指揮才能。蔣介石越過史迪威發指令的情況,不僅存在于第一次入緬作戰,第二次入緬作戰大獲全勝時同樣存在,史迪威甚至為了進攻密支那,勸說鄭洞國別受蔣介石的干擾。至于某些將領消極避戰更值得商榷,因為當戰局已經無法挽回時,與敵脫離接觸,保存有生力量是唯一正確的戰場選擇,怎能說成“避戰自?!?、“消極避戰”(見張憲文主編的《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第275頁、280頁)同樣是這些部隊,為何能打出氣壯山河的“同古包圍戰” 和“仁安羌大捷”呢?英軍確實打得很糟糕,他們的崩潰導致中國遠征軍側翼危機,但為何后來的英法爾會戰卻打得有聲有色?另外,曾擔任遠征軍第5軍軍長的杜聿明將軍發表于1960年的《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述略》,對此戰失敗的原因分析是在特赦戰犯身份和特定政治環境下的產物,同樣有值得商榷之處。

      分析一場會戰的成敗,不能違背一般的軍事規律而苛求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總是受到具體條件限制。在戰場對抗中,無論進攻還是防守,火力是決定性的因素。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采取的基本作戰樣式和作戰規律——地面部隊與空軍的協同來看,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把原定用于掩護地面作戰的強大的第10航空隊調往北非。日本空軍自始至終掌握著緬甸戰場上空的制空權,而中國遠征軍始終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作戰,在每次關鍵性戰斗中,日軍由地面和空中構成的火力均占絕對優勢。同樣,英軍也是在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崩潰的。

      以關鍵性的同古保衛戰為例,日本空軍自3月17日起進行了多次轟炸。3月26日,日軍由空中和地面的坦克、重炮構成優勢火力,突入市區。同時以90架飛機猛轟同古以北的平滿納,炸毀火車站,使大量的援軍無法增援同古守軍。相反,日軍的增援部隊于28日到達戰場,杜聿明率第5軍全力攻擊包圍同古之日軍,企圖內外夾擊,但卻沒有成功。中國守軍被迫于30日放棄同古,整個戰局趨于惡化。如果制空權在中國方面,那么,戰況將反過來,日軍增援被阻止,中國援軍趕到,內外夾擊在空軍支援下就會獲得成功,日軍將潰不成軍。這一假使能否成立?第二次入緬作戰的勝利作了最好論證。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