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與黃埔精神的締造
今天,我們歡聚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之地上海,在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研討黃埔軍校歷史和黃埔精神,有著特別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傳承紅色傳統,發揚黃埔精神,促進祖國統一”,我的發言即緊貼這個主題,為論壇提交的論文題目是《中國共產黨人與黃埔精神的締造》,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1924年6月16日,國共合作的黃埔軍校在廣州宣布成立,開辟了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跡,一大批有志熱血青年匯聚到孫中山先生為首的民主革命大旗下,高呼“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為國家統一的歷史使命而團結奮斗、犧牲盡責。在孫中山先生“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訓導下,鑄造了“愛國革命、親愛精誠、團結合作、奮斗犧牲”的黃埔精神。這是黃埔精神的基本內涵。今天,我們回顧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風雨如磐的年代,回望黃埔師生激情燃燒的歲月,溯源“黃埔精神”形成的戰爭實踐和概念的提出,都可看到中國共產黨人有著開創性的偉大貢獻。
一、軍校的中共黨人是黃埔精神直接締造者
大革命時期,中共黨人在軍隊中的政治工作,首先從黃埔軍校開始,這也是黃埔精神的奠基之魂。眾所周知,黃埔軍校建校之初的政治工作,均由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分子承擔,都以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為綱領,而且,基本方針和教育內容大多是由共產黨人主持制定的。
黃埔軍校正式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即在1924年5月發布的《農民兵士間的工作問題決議案》中,提出要在軍隊建立黨組織,尤以黃埔軍校作為工作重點。經各省黨組織選送到黃埔軍校的共產黨員,約占該校學生總數的10%。黨在黃埔軍校建立了中共黃埔特別支部,發揮了共產黨員的政治核心作用。
軍校政治教官、中共黨員惲代英、蕭楚女、張秋人等編輯了10萬余字的《政治問答集》,共分6篇、228個答案。曾任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共黨員熊雄主持制定了《政治教育大綱草案》。
通過政治學習,黃埔軍校使學生明白了為什么要當兵、為什么要打仗的道理,自覺克服雇傭軍隊的思想。如1926年《軍人周報》第5期發表的《革命軍人的精神》一文,就是一個經過政治訓練的學生寫的。他寫道:升官發財不是我們的目的,拿薪餉糊口不是我們當兵的原因。我們做革命軍人要有五種精神:一是愛國,二是愛民,三是服從黨令,四是為主義而犧牲,五是服從國家命令而不服從私人命令。有了這五種精神,就算是一個合格的革命軍人。由這“五種精神”,可見“黃埔精神”的基本內涵呼之欲出。
1926年8月19日,黃埔軍校第4期學生畢業時,時任校政治部主任、中共黨員惲代英在《黃埔日刊》上發表《本期同學錄序》,這是為“中央軍事政治學?!保S埔軍校)改組后第1期畢業生之同學錄所作的序言。他寫道:“切不可有一個人有一個時候,因為私利或義氣或其他關系,做了一點玷污革命、玷污黃埔精神的事實?!痹诖嗣鞔_提出了“黃埔精神”這個概念。第4期畢業生高聲誦讀本期《誓詞》:“不愛錢,不偷生。統一意志,親愛精誠,遵守遺囑,立定腳跟。為主義而奮斗;為主義而犧牲。繼續先烈生命,發揚黃埔精神。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p>
就在這個月,經過東征、北伐等戰事和軍校生活的積淀、凝練,“黃埔精神”的提法在軍校開始流行。軍校宣傳科長、中共黨員安體誠特別撰寫了《什么是黃埔精神》一文,這充分說明,在此時“黃埔精神”作為一個名詞,已經流行于世。安文指出:“總結黃埔學校這歷史的和客觀的特殊性質,我們現在就可以說:黃埔精神,是堅信并實行總理所定聯俄、聯共、擁護農工三大政策的革命軍人的精神!”第四期畢業學生代表、中共黨員郭俊英(郭化若)在畢業典禮大會上演說,其中講道:“我們現在所貢獻給黨國,給民眾的,沒有別的,只是我們三千同學的鐵血,三千同學的頭顱,和全副的黃埔精神!什么是黃埔精神?具體說來,就是實行總理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p>
這一時期,中共黨員曹淵、蔣先云等黃埔英烈相繼涌現,用生命和鮮血澆鑄了 以“愛國”“犧牲”為旗幟的黃埔精神核心內涵。
1929年1月,黃埔同學會撫恤死傷同學募捐委員會編輯的《黃埔精神》印行。此時期,軍校概括黃埔精神內涵主要是“犧牲、團結、負責”的精神,即要“為總理而負責、為主義而團結、為革命而犧牲”的“三為”精神,這里面既有東征時期形成的“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兩不兩愛”精神,也有北伐時期的“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
北伐戰爭時期,以中共黨員為主體的葉挺獨立團出征時1800人,北伐陣亡1200人,其中排職以上干部60余人。到1926年底,在北伐軍中工作的中共黨員有1500人,僅在進軍河南的作戰中就有400人犧牲。黃埔一期學生蔣先云在臨穎作戰時三次負重傷,仍三次躍起沖鋒,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北伐戰爭的許多勝利都是以共產黨人的鮮血換來的。
黃埔軍校及各分校在大革命時期培養了大批軍政人才。其中,黃埔軍校前五期招生7300多人,中共主導的武漢分校在1927年2月開學時有學生3800多人。這些學生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對推動國民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許多人后來都成為共產黨領導各地武裝起義和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著名將領,叱咤于中國革命斗爭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
中國共產黨初建軍隊的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時期,各支起義隊伍中都有一批黃埔軍校師生。他們接受過正規的軍事政治訓練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其中不少人在校時就已加入中國共產黨,又經受過東征、北伐戰爭炮火的洗禮,成為革命隊伍中的軍事骨干。據史料考證,參加過南昌起義的黃埔校師生有148人,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紅軍官兵中有黃埔軍校師生41人。
經過國共合作辦校的數年教學和東征、北伐戰爭血與火的洗禮后,黃埔精神的核心內涵到此基本形成,這就是:愛國、犧牲、團結、責任。此后,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又為黃埔精神的豐富和發展,有著多方面的重大貢獻:如左權、趙一曼、趙尚志等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的英勇犧牲;如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教育長的延安抗大的興辦;更有著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關于黃埔、紅埔的論述,等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授銜時,有5位元帥、3位大將、9位上將、9位中將、11位少將曾在黃埔軍校任教和學習。1989年由中央評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36位軍事家中,有17人是黃埔軍校師生。
二、中共最高領導人對黃埔精神的詮釋和發展
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在與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給予黃埔軍校高度評價,他說:“那時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組織新制度的軍隊,在開始時候不過兩個團,便已團結了許多軍隊在它的周圍,取得了第一次戰勝陳炯明的勝利。往后擴大成為一個軍,影響了更多的軍隊,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時軍隊有一種新氣象,官兵之間和軍民之間大體上是團結的,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滿了軍隊。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后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展的?!边@段談話中的“新氣象”指的就是黃埔精神,并特別重點概括出了黃埔精神的基本內涵是官兵團結、軍民團結和“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這即是黃埔精神核心內涵的“犧牲、團結”兩個主要內容。
說起辦學,說起一個學校的精氣神,毛澤東在延安時還說:“從前有個黃埔,那里表現著一種朝氣,這種朝氣也就代表著一種傾向。黃埔和陜公一樣,同學是從各地來的,又分布到各地去。那時的黃埔是要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它是那時中國進步的縮影?!泵珴蓶|在這里所說的“朝氣”,就是黃埔精神。為此引發開來,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針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勾蟮摹盎顫姟眱勺?,就是黃埔軍校所呈現的“朝氣”傳承和延伸。毛澤東在這里所說的“這種朝氣也就代表著一種傾向”,“傾向”以及前面所說的“新氣象”就是蓬勃向上的歷史大趨勢,充分體現著抗日戰爭時期黃埔精神在延安抗大和人民軍隊的延續和發展。
朱德總司令對黃埔軍校也有著重要評述,他說:“大革命時期,我們黨中央就組織了軍委,蘇聯給中國派來了軍事顧問。國民黨在我們黨的支持下,創辦了黃埔軍官學校,建立了國民革命軍,改造舊軍隊……因此研究黨的軍史時,應當從這個老根上研究起?!边@個“老根”的比喻說得太好了,其實已經涉及“軍魂”的根本問題,再論證追溯下去,這就是黃埔精神。
作為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他對親自締造黃埔精神更有著獨到的見解和理論貢獻,他說:“開辦黃埔軍校應該說是孫中山軍事上失敗的結果……不斷遭到失敗。這就教訓了孫中山,所以他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軍隊的重要,接受了蘇聯顧問的建議,一九二三年決策,一九二四年正式開班黃埔軍?!敃r黃埔軍校有六百學生,大部分是我黨從各省秘密活動來的左傾青年,其中黨團員五六十人,占學生的十分之一?!敝泄颤h人在黃埔第一期學生的這個比例,是黃埔一期精華,是個頂個的黃埔英雄,也正是黃埔精神的最初載體。
中共主要領導人都對黃埔軍校所呈現出的革命精神表示欽佩,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用“朝氣”“新氣象”“老根”等贊美之詞來描述黃埔精神,對研究黃埔精神具有重大的啟迪。
黃埔精神,在今天無疑是被海峽兩岸學界、民間共同認可的革命精神。
鄧小平在1980年12月《發揚五種革命精神》講話中指出:“毛澤東同志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我們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下,從分析實際情況出發,發揚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取得了偉大的勝利?!?/p>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薄拔幕孕攀且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
本文認為,“革命精神”應是上自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推翻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時期,下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在時間段上從1911年到1949年,中國相繼處在先后兩個階段的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這一時段所反映出的推進歷史進步、民族解放的精神,可以統一稱為革命精神。主要包括兩大板塊的內容,一是孫中山天下為公的精神,二是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后一種精神,現代社會又多稱為紅色精神。
如此分析,可看到眾多“革命精神”有一個共同點,其主要內涵與“黃埔精神”疊加,如愛國革命、奮斗犧牲、團結合作、敬業負責等。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在不同時期褒獎黃埔軍校,都對黃埔精神的締造和傳播起到了重大推進作用。
三、在國家統一大業中繼續弘揚黃埔精神
今天,我們談國家富強和祖國統一,談黃埔軍校師生的歷史使命,更加緬懷和銘記孫中山先生建立黃埔軍校的初衷,這就是建立黃埔校軍,培養和造就干部骨干,繼而完成北伐戰爭,徹底推翻歷代王朝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實現國家統一。
黃埔軍校師生,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精神群體,他們所創造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這就是黃埔精神。黃埔精神的核心內涵是:愛國、犧牲、團結、責任。這八個大字,在今天的祖國統一大業中,都有著非常貼切和實用的內涵指向?!皭蹏笔墙ㄐW谥己驼我?;“犧牲”強調的是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敢于拋棄和犧牲個人及小團伙的私利,一切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大業為重;“團結”是黃埔精神的核心內容;“責任”在今天的統一大業中更具有現實啟迪意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年黃埔師生的責任和歷史使命是“除軍閥”、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今天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就是要努力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
臺灣回歸,祖國統一,是全國人民的心愿,更是當代中國共產黨必須完成也必定能完成的重大歷史使命。
祖國統一,指日可待。當年,黃埔軍校為國家統一而生、而戰,國家統一是黃埔師生的歷史責任。今天,國家尚未統一,我們仍需努力,特別是仍身負國家統一歷史使命的黃埔同學、黃埔后人們,仍需進一步發揚和傳承黃埔精神,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決反對臺獨及任何形式的分裂勢力,為祖國的統一和國家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