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爆發以前,日本已是二十世紀的軍事強國,有著健全的工業化生產基礎,陸??哲婈犓褂玫南冗M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設計與生產的,日軍又有先進以及完整的軍事組織體系與半世紀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軍力,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都是現代化的作戰結構。而中國還是處在十九世紀的落后國家,主要的軍事觀念還是來自一批前清遺老的領導人物,仍然以復雜的個人關系作為運作的基礎,率領一支近乎文盲的軍隊,剛剛開始知道運用買來的一些二手軍火,國家既沒有工業化的經濟結構來支持戰爭的后勤需要,就連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動員的總體戰,還是完全在摸索的階段。
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入侵中國東北的領土起,中日雙方就處在不斷地對立與危機之中,其中也經過幾次局部與激烈的戰火沖突,但是中日雙方一直沒有正式的宣戰,中國在近五年又十個月的折沖與忍讓下,被日本占領了整個東北,一半的內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萬的中國人成為亡國奴。日本在中國的境內,事實上取得全部帝國主義宗主國為所欲為的特權,但是日本對于自己能否取得對抗蘇聯及與美國決戰的戰略優勢,仍然充滿著不確定,因此對華的侵略也就逐步地越陷越深,終于在盧溝橋事變的沖突中失控,迫使中國選擇了最后關頭的全面抗日作戰。
中日雙方這場全面與持續的歷史大決戰,總共進行了八年一個月又三天,兩軍雙方總共進行過二十二次的會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十萬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戰斗(雙方兵力在一萬人以上),以及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戰,中國軍方傷亡了三百六十萬人,日軍傷亡了一百一十萬,中國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萬人,接近六千億美元的財產以及無數的文物遭到日軍的摧毀與劫掠。
以戰爭規模而言,這場決戰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與最為慘烈的戰爭,雖然最后中國終于與盟國一起戰勝了日本,可是結局卻是最為奇怪的悲劇:日本這個侵略者、戰敗國不但能夠全身而退,不負責一文錢的賠償責任,甚至能夠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島[1]。為全世界的正義、和平犧牲最大的中國,除了得到了一個戰勝國的頭銜外,只有無數軍民的死傷,及社會與家族累積數世紀的基礎完全被侵略者的戰火消耗殆盡;雖在名義上成為創立聯合國的四強,但是卻丟掉了外蒙古二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加上將東北的交通動脈、港口無償給蘇聯使用[2]。
在中日兩國正式全面開戰時,日本全面現代化已經有半世紀以上的基礎,日本帝國在當時是全球最強的陸軍與海軍國之一,它又擁有堪稱世界一流水準的工業基礎,能夠大量生產及自己研發最為先進的陸??哲娢淦?。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日本近乎全民皆兵的總體戰爭體制,日本全國最為優秀的年輕人,都以參軍為榮,軍隊體制完整,軍官與士兵的訓練與素質都有很高的水準,因此日軍的戰斗力,單以陸軍野戰師的有形兵力、火力相比,中國陸軍(當然是與整編后的中央軍)與日軍需要三比一才能平衡。
但是事實上,就連中央軍完成整編的二十個師的陸軍部隊中,大部分的德式裝備也沒有運到,若是以中國地方諸侯軍隊的兵力與火力作為比較,華軍對日軍需要五比一,甚至是八比一,才能達到戰力平衡。如果加上日海、空軍、戰車與毒氣的聯合作戰,日軍更是占到絕對的優勢[3]。
而反觀中國,就算在開戰之時,全國還不能算是達到真正的統一,將近一半地區,還是維持半獨立的狀態,現代化的工業只在沿海商港零星的出現,國內連主要地區的道路交通,都沒有完成,除了陸軍使用的輕兵器與彈藥可以自行生產(其實數量不足,質量也很差),陸軍重武器與海、空軍的主要作戰裝備,還是全靠進口,不但經常是有錢買不到貨,而且最多也只能買到別國淘汰的二手貨而已。
軍隊戰力低落的最為主要問題,還不在火力裝備的不足。當時的中國飽經軍閥割據的戰亂,中國人民普遍看輕軍人地位,當兵是走投無路的暫時選擇,一有另外的機會,還是離開部隊,軍官的素質也是一樣的低落,根本沒有現代化科技的常識,不會運用現代化的作戰方式(當然有少數的例外,中央軍校即是一例,后來的知識青年從軍又是一例),而中國部隊之間的所有無線電通訊,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日軍都能監聽與解破,更是造成中日戰爭中,華軍在戰場上失利的重大原因。
但是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對于政府不能立刻抗日,一向是“動口又動手”的,不過自己卻少有參軍的,造成愛國青年與文人,打中國政府內行,打日本兵罕見的局面。直到知識青年從軍的運動興起之后,中國的抗日精神,才真正突破了這個扭曲的結構。在軍事專家的眼中,中國的部隊有如拿著破舊武器的“苦力”,是自衛隊與民團的形態,根本還不懂得現代化正規作戰的戰術。中國軍隊最大的問題是,將、校缺乏戰略與戰術的兵學修養,軍隊缺乏強大攻堅的火力,更沒有高效率的后勤系統支持。當然中國也沒有工業化的經濟基礎,與現代化的社會動員結構,可以支持全面的戰爭。這些就是國際戰略專家,根本不看好中國作戰的原因了。
就雙方軍力的比較而言,日本的陸軍常備兵力為十七個師團,三個航空司令部,以及炮兵、騎兵、戰車、化學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三十八萬,但是擁有四百萬服過兵役,可以直接動員參戰的后備部隊。當時日軍的師團,兵力編組上,相當于我國的軍,最高指揮官是中將;日本的旅團,相當我國的師,最高指揮官是少將編階;日本的聯隊,相當我國的旅,最高指揮官是上校編階。日本“軍”的編組,彈性極大,兵力比中國的集團軍還要大。
當時中國的陸軍部隊共有一百八十三個師,以及炮兵、騎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為一百八十萬人,但是這些部隊的編組、裝備、訓練,可以說是“八國聯軍”還要復雜與混亂。真正經過整編的部隊,只有二十個師(同時多數的進口武器還沒有到手),同時華軍根本沒有受過軍訓的后備部隊,征兵制度也才剛剛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辦,因此當時中國的人口雖多,但是能夠征用的兵員卻相當的缺乏,素質更低(單是體檢就有一半以上不及格),因此部隊的實際人數,比編制上的規定要少許多,當時叫做“空名”。
在陸軍戰力中,日軍擁有訓練嚴格有素的軍士官兵,以及重炮火力、加上戰車、靈活的通訊設備以及大殺傷力的化學武器,并有良好的??栈鹆χС?,更為重要的是,日軍對于中國的情報搜集,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入與完整,后勤與兵力補充非常的具有效率(日軍甚至擁有中國內地詳細與精確的地圖,但是華軍卻有時連粗略的地圖都沒有)。反觀中國陸軍部隊在戰場作戰時,最為缺乏的是攻堅的重炮、反戰車(坦克)武器及步兵用的輕重支持火力,此外中國軍隊的通訊與保密均差,后勤、醫療(幾乎完全沒有醫療可言)與兵力補充系統,可以說是亂無章法。
在海軍而言,日本擁有完全自行設計與生產的世界一流的海軍武力,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艦、航空母艦等完整的艦隊,共有二八五艘大型的軍艦,海軍總噸位為一千四百萬噸。而中國只有能夠在內河與沿岸活動、小型、陳舊的艦艇五七艘,五萬九千噸。因此以海軍的戰力而言,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是連正面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備,只能進行偷襲、爆破以及施放水雷作戰。
就空軍而言,日本擁有自己設計與生產的各式空軍飛機,其中屬于陸軍的航空部隊有三十個聯隊,一二八個中隊,一四四三架戰機。屬于海軍的飛機共有七三架,部署在航空母艦上。而中國只有購買二手與拼裝的各國不同型的飛機三五架,分成三十二個中隊,更不要提中國的訓練與后勤支持,在系統、經費與訓練上的復雜與落后了。
因此根據當時協助國民政府的德國軍事顧問估計,假如中日雙方一旦進行全面戰爭,中國的海軍在一星期之內就失去戰力,中國的空軍可以支持一個多月,中國的陸軍最多可以維持六個月,而中國的軍火后勤生產量,也最多能夠支持六個月的戰爭耗損[4]。最糟的是,中國主要的工業與軍火生產中心,只有點的分布,而且大都在日軍第一波攻擊距離之內。所以西方軍事專家的觀點看來,日軍只要在會戰的戰場上,殲滅中國幾個精銳的集團軍,再占領以及摧毀中國的軍火工業生產地,中國實在就無法再打下去了。
從當時的國際局勢來說,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簽訂了軸心協定,至少在外交上,有歐洲強國的呼應。雖然蘇聯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潛在敵人,日、美的關系也存在著矛盾,但是在當時,國際社會是以綏靖主義為外交主流,因此日本可以無視國聯的呼吁與九國公約(Nine-Power Treaty)的要求,任意地侵略中國,而不至于擔心自己受到外交與經濟的孤立。而在當時,除了蘇聯要利用國民政府來消耗日本戰力,因此決定給與中國一些實質的戰爭后勤支持之外(還是在國民政府容共之后才開始),德國是考慮到蔣介石剿共的政策,以及防止蔣介石倒向蘇聯,因此是中國最大武器供應國(但是關鍵的三十個整編師、全德式武器的交易,并未成功),并且允許德國軍事顧問在華幫助蔣介石訓練軍隊,擬定戰略,而美國、英國都只愿意和中國進行一些武器的交易,并不愿意直接卷入中日之間的沖突。
除了這些國家不愿與日本爆發戰爭之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根據國際戰略專家的分析,中日之戰,日本將居于絕對的優勢,中日戰爭的時間單位將是以月來計算,因此任何對華的實質軍事援助,在時間上都來不及發揮功效,而只會平白的得罪日本而已5。當時西方國家的評估是,中日全面戰爭一旦爆發,最快一個月,最慢六個月,中國就會失去一切的作戰能力,而向日本無條件投降。因此“三月亡華”論,并非日本強硬派軍方一廂情愿的夸大說法而已,而是有科學分析、實際數據來支持的專家共識。
盡管中國政府以及中國人民用令人難以想象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堅強的抵擋住了日本人的侵略,但必須承認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仍是一個全方位落后的弱國,特別是在中國西南的抗戰后方基地,根本沒有作戰所必需的工業結構與能源供應。因此,中國需要從外國輸入維持作戰的必要資源,最主要的是石油、軍火原料與各種零件的進口,這是支撐中國繼續武力抗日的基本條件。
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豈只中國如此,日本、德國、英國、蘇聯,也全都一樣:作戰國若無法維持戰爭資源進口路線的暢通,戰爭就不可能持續下去了,當德國被迫放棄所占領的東歐油田之后,納粹武力的失敗,就是必然之結果。英國與蘇聯全是靠美國提供的作戰資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當日軍進犯緬甸后不管英國人怎么想,中國為了自己,為了把抗戰繼續下去,為了打敗日本侵略者,只能出兵緬甸。
摘自 《不朽的光榮——中日第二次戰爭史》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