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評論研究  > 正文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歷史背景

    日期:2012-07-04 09:01 來源:鳳凰網 作者:鄧賢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昭和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一年),世界戰局進入一個決定性階段。

      六月,德軍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同一天,日本飛機全面襲擊西方盟國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軍事基地。僅僅一周,盟軍損失一千架作戰飛機和一百二十艘艦船,喪失了戰爭主動權。

      倫敦,首相官邸。

      “爵士,這難道能算作壞消息嗎?”大胖子邱吉爾從扶手椅上彈起來,激動地朝外交大臣艾登爵士嚷道:“嗨!日本人干了件什么蠢事…………你想想看,往美國牛仔屁股上捅一刀,這會有什么結果?!不管怎么說,我們不會單獨作戰了?!?/p>

      十二月八日,英國對日宣戰。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

      當蘇軍作戰部長華西列夫斯基中將匆匆把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向最高統帥報告時,斯大林同志正在掩蔽地下室昏昏欲睡。

      “什么?!你再給我念一遍!”斯大林突然兩眼放光,好像睡醒的獅子一樣亢奮起來:“好極了,真是好極了!聽聽,這群黃臉猴子干得真不賴?!?/p>

      半個月后,蘇聯最高統帥部秘密從遠東軍區抽調三分之二的兵力,包括三十個步兵師,九百輛坦克和全部作戰飛機投入莫斯科前線。遠東方面只留下部份邊防軍與日本官東軍對峙。

      十二月十七日,英國首相特使,外交大臣艾登飛抵莫斯科,敦促蘇聯立即對日宣戰。這一要求遭到斯大林憤怒拒絕。

      此后,英美首腦多次敦促蘇聯對日宣戰,均遭拒絕。

      《蘇日互不侵犯條約》一直被保持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即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前一周和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當天,才被蘇聯政府宣布單方面廢除。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唯一個對日本采取中立立場和保持外交關系的同盟國家。

      對英美盟國來說,太平洋初期無疑意味著一段充滿災難,恥辱和不堪回首的日子。

      戰爭頭一周,日軍占領泰國全境,迫使鑾披汶政府簽訂城下之盟。

      十二月十日,日軍同時在菲律賓和哥打巴魯登陸成功。

      十二日,日軍強渡柔佛海峽,進攻馬來半島和新加坡。

      二十五日,香港淪陷,港督馬克·揚爵士宣布投降。

      此后一個月,馬尼拉、擊隆坡和新加坡相繼失陷。七萬美菲守軍放下武器,八萬新加坡英軍向三萬日本入侵者掛出白旗。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倉惶逃出澳大利亞。日軍乘勝南下,攻占爪哇、南蘇門答臘和巴厘巴板。

      縱觀一九四一年及其后的亞洲戰場,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將這場戰爭區分為兩個互相關聯的局部:一個是亞洲東部幅員寬廣的中國大陸(中國戰場),另一個是南太平洋沿岸疆域遼闊的東南諸國(太平洋戰場)。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動用總兵力不到二十個師團,約五十萬人.而在中國大陸,日軍常年保持的兵力高達五十至七十個師團,總數超過百萬人。由于中國戰場曠日持久地牽制了日本陸軍的半數以上的兵力,并且無休無止地消耗日本國內地戰爭資源,因此歷屆日本內閣都把中國抗日軍民的存在視為心腹大患。

      僅“珍珠港事件”爆發的民國三十年,侵華日軍就先后發動豫南戰役、贛鄂會戰、中條山大戰和第二次和第三次長沙會戰,均未得逞。

      十二月,日本東條英機在東京電臺多次發表對華談話,敦促重慶政府“?;稹?,“議和”,均遭嚴辭拒絕。

      日軍雖然侵占大半個中國,在軍事上占有較大優勢,卻始終無法達到速戰速決和一舉摧垮重慶政府的戰略目的。

      但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其它地區卻連連得手:

      一九四一年六月,日軍占領法屬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鐵路被切斷。

      同月,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蘇聯象征性的援華運輸逐告中斷。

      十二月,香港陷落。香港通往內地的物質補給被切斷。

      是月,侵泰日軍前出泰緬邊境,對緬甸虎視眈眈……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美盟軍在東南亞的節節敗退不僅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兇焰,而且把中國的大后方暴露無遺。

      由于日軍連續切斷滇越鐵路和香港的補給線,西方援華物資便只能低達仰光,然后經過唯一一條滇緬公路輾轉運到昆明。由于路途漫長,諸多困難,因此到次年一月,援華物資運輸總量便從正常的月三萬五千噸劇減到不足六千噸。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日軍攻入長沙。第九戰區炮兵第一旅占據岳麓山陣地,壓制敵人炮火。戰斗最激烈的時候,炮彈告罄。第九戰區長官部電告重慶,軍令部回答:炮彈尚在仰光待運。

      同月,從漢陽遷至重慶的兵工廠因缺少鋼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國民黨政府僅有的十余架運輸機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飛。

      作戰物資匱乏的危機同樣影響到敵后戰場。延安總部曾電告重慶,沂蒙山根據地遭到敵人“鐵壁合圍”,急需軍火,糧食及被服支援。重慶方面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戰場亦無法保障供給。今后各抗日根據地須設法就地籌措物資。

      文史資料載:“七七”事變以來,中國抗戰后方所需各種戰略和各種民用物資:汽油、煤油、柴油、橡膠、汽車配件的百分之百,藥品、鋼材、棉紗、白糖、紙張的百分之九十,都須從西方進口。如果日軍切斷滇緬公路,斷絕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聯系,中國國內的各種戰略物資儲存最多只夠維持三個月。難怪當時重慶的外交部長宋子文也不得不驚呼:

      “……倘若日寇進犯緬甸,斷我賴以生存之滇緬路,我后方軍民則無異困守孤城,坐以待斃……”(《中國國民黨大事記》)

      十二月,侵泰日軍第十五軍先頭部隊入侵緬甸南部維多利亞角,直接威脅仰光和滇緬公路,而英國人在緬甸的全部兵力總共只有兩個英緬師。鑒于緬甸局勢岌岌可危,鑒于英國殖民者頑固堅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義立場,同月下旬,中國蔣介石委員長在重慶主持召開中、英、美軍事聯席會議。會后,蔣介石接見中外記者并發表談話。

      有記者提問:“委員長能否談談戰爭前景?”

      蔣介石答:“日寇乃一區區島國,只要英美諸國認清大局,將戰略中心轉移到亞洲戰場,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最多只需一年時間便可打敗日本?!?/p>

      記者:“據我所知,目前形勢對中國不利。萬一緬甸不守,請問中國政府有能力應付四面受敵的困難局面嗎?”

      蔣介石:“各位先生我愿意借此機會向大家透露一個消息。鑒于亞洲局勢日趨嚴重,我國民作出決定:不日將出兵緬甸,與日寇決戰?!?/p>

      記者:“請問蔣委員長先生,中國出兵有必勝的把握嗎?”

      蔣介石:“日寇雖然氣焰囂張,然終究只能逞兇一時。我軍乃堂堂正義之師,與日軍不共戴天,此次入緬作戰系國家存亡之舉,必然奮勇殺敵,置之死地而后生?!?/p>

      記者:“請問中國出兵還有其他背景嗎?”

      蔣介石答:“日軍若吞并緬甸,必然大舉入侵印度,進軍中東。緬甸不保,印度也危在旦夕。因此國軍入緬,其目的不僅保障滇緬交通線,更為保障盟軍統一戰線之大業?!?/p>

      第二天,蔣介石談話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報》及國內各大報的頭版位置上。

      緬甸之戰立刻成為影響中國和亞洲局勢發展的新熱點。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