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楊劍達

楊劍達的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章。

前排中間最高個的少年是當年的楊劍達。 資料圖片
“一曲松花江上鐵馬冰河成追憶,百年梅州屋老古樹舊巷慰離人?!泵分菔薪鹕綎|街村圍龍屋門上的對聯下,走了73年的楊劍達終于回到家。
自1944年出征,到2011年回家,從緬甸,到梅州,從中華民國到新中國,路遠,心路更遠。光是這次,從密支那到騰沖,從騰沖到昆明,再由昆明抵深圳,從深圳回梅縣老家,一程就走了整整6天!然而,90歲的老兵說今生再無遺憾。
就在今年中秋節的前一天,楊劍達拒絕弟弟妹妹等的挽留,匆匆趕往云南參加“忠魂歸國”儀式——“那是我的弟兄,我要去接他們回家!”13日,抗戰期間入緬作戰為國捐軀的19位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在緬甸華僑的護送下,分別經中緬邊境猴橋口岸、畹町口岸回到闊別60余年的祖國,下葬昆明國殤墓園。
憶當年緬滇叢林惡斗豺狼,半個多世紀異國生活如何度過?愛情親情是否幸福,內心深處有何牽掛?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在梅州與楊劍達及其子女展開對話。
返鄉圓夢老兵最莊重的守候
“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可愛的故鄉……”楊劍達用顫抖的聲音吟唱的《松花江上》通過網絡感動了無數素未謀面的人。幾千里外,楊劍達對故鄉夢牽魂繞,回家是這位老兵自放下槍之后,內心深處最莊重的守候。
楊劍達的弟弟楊文鐸回憶:我們兩兄弟,一個是國民黨軍人,一個是解放軍,哥哥走的時候我才三四歲,從此兄弟不能相見,一直到解放后10年才通上信。1959年,我父親收到哥哥給家里的一封信,但因為沒有寫明回信的地址,我們無法回信。1968年,父母去世,就更加聯系不上了。直到2004年,昆明市僑聯的趙華老師因為常常到緬甸,認識了一個客家華僑,了解了我哥的事,我們才終于互通了音訊。
南方日報:您回來的那天,梅州麻子崗一村近百米的村道兩旁,站滿了各地前來歡迎的志愿者和村民,他們手捧鮮花,拉著橫幅來歡迎您這位中國遠征軍老兵,這樣的場景,你以前想象過嗎?
楊劍達:沒有。楊家祖屋貼著對聯,親人掛起鞭炮、擺酒席歡迎我回家的場面我以前都不敢想象。2007年我第一次回來時匆匆忙忙,過關也辦不了正規手續,可以說是悄悄回家,這一次不一樣,是志愿者、親人堂堂正正把我接回來,這一天我盼了好久。
南方日報:一路奔波,回到家您就病倒了,在醫院住了3天,這次回家您很累。
楊劍達:不累,是開心!相當開心!不但我一人開心,我們全家人都開心,以前我沒有一天不想回來的。這一次什么愿望都實現了,什么遺憾都沒留下。中國、梅縣我都看到了,這一輩子我再沒有其他的要求。
南方日報:出院后這一天您怎么度過的?在家最想做的是什么?
楊劍達:這次回來我一直在想,一定要找找我的戰友,一些人抗戰結束后就回國的。今天(9月8日)上午我還去黃塘村找,一個都找不到……村里人不知道他們回國后去哪兒了。當年在緬甸打仗是“十萬青年十萬軍”,有中國境內去的,也有印度去的,我們一起在戰場上經歷生死,是可以托付生命的好朋友,戰后一起留在緬甸的,也都親如手足??傻搅爽F在這個年齡,都慢慢老了、散了,全緬甸只剩20多位遠征軍老兵,我住的密支那,包括我在內只有三四位還在世,都90歲以上了。大家晚年最希望實現的愿望就是回國看看。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