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資料圖)
首次遠征
由于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余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此時由于緬甸戰事吃緊,英國人卻又急著要遠征軍入緬參戰。2月16日,蔣中正下令先運送第5軍入緬,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3月7日,200師到達同古,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3月19日,200師首次與日軍地面部隊接觸,由于緬甸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極延誤,后續部隊始終沒有按原定計劃到達同古,10余日后,200師傷亡達2000余人,內缺糧彈、外無援兵,并且還要面對4倍于己的敵軍包圍,杜聿明審時度勢,下令200師于3月29日晚從同古以東突圍。3月30日,日軍進城后才發現同古是一個空城。在同古保衛戰中,200師殲敵5000余人,重創日軍第55師團。
隨后中國遠征軍準備進行平滿納會戰,然而,在西路方面,緬甸戰場右路英軍不斷后撤,將中路平滿納地區的中國遠征軍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東線方面由于中國軍隊兵力薄弱,陣地不斷失守,第5軍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羅卓英不得不下令放棄平滿納會戰。
4月14日凌晨,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請求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下午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消息傳出,中、英、美三國轟動。
4月20日,史迪威和羅卓英輕信英方關于在仁安羌和喬克柏當之間有敵軍3000余人的情報,命令第200師長途奔襲至喬克柏當。第200師到了喬克柏當后,發現沒有日軍,只有英軍在新38師的掩護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費了寶貴的3天時間,使日軍搶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師向棠吉發起攻擊,經過激烈的戰斗,于4月25日18時占領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軍猛烈攻勢之下,第6軍被迫放棄雷烈姆,日軍隨后從雷烈姆北進,此時防守臘戍已無意義,第200師遂于4月26日放棄棠吉。
4月29日拂曉,日軍猛攻臘戍,第66軍傷亡慘重,當天中午,日軍占領臘戍,第66軍各部退守新維。所謂曼德勒會戰已經徹底成了泡影。此時撤退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東線方面,第6軍于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后撤回國內。
中線方面,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于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于當天夜間十時全部到達。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后第五軍直屬部隊、第200師、第96師、第66軍的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5月8日上午,日軍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向國內撤退。5月9日,由于在杰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并且新38師先到杰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征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并且在孟拱附近占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
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新38師是第一次遠征結束之后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隊。
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轉打洛到新平陽,迷路的遠征軍在森林里轉來轉去,很多人因為饑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后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后空投了電臺、糧食、藥品,使得這支軍隊終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只部隊最后還是改道去了印度。
第200師至棠吉,以后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國。5月18日,第二百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才從東面山坡撕開一條缺口,殘余官兵得以死里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5月26日,戴安瀾將軍逝世。
第96師及炮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高黎貢山回國。
據戰后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作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聞名。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后,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余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余人。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