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在網絡中引起轟動的圖片,《最后的滇西抗戰老兵》。
抗戰結束后,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數千遠征軍老兵因傷或不愿參加內戰而而落戶在他們收復的這片土地上。今天,幸存的中國遠征軍抗戰老兵已不足300名。自2005年4月起,記者3次赴滇西采訪了其中的108位抗戰老兵,他們年齡最長者為105歲,最少者為78歲,平均年齡為83.6歲,40%的老兵曾在戰斗中負過傷。
60年光陰,昨天在抗日前線用命拼殺的年輕士兵,今天已是鄉村小巷垂垂老矣的耄耋老翁。但在經濟欠發達的滇西,除少數老兵有條件安享晚年外,他們中的大部分仍無法擺脫貧困的威脅、傷病的折磨,甚至仍在為生計而勞碌。
“老兵永遠不會死,他們只是慢慢消逝”。老兵們已經步入生命的最后歲月,僅短短半年,記者就陸續得知有近10名老兵“老了”(滇西言老人“去世”)的消息。
記者用相機記錄下這些普通的面孔,因為他們曾經是中國的脊梁。他們并沒有被遺忘,他們為這個國家民族的付出,這個民族是不會忘記的!

每至清明,胡自坤(81歲,原遠征軍預備2師中尉連長)都要佝僂著腰到“國殤墓園”看一看自己的同學與戰友。我們問起老人記得當年犧牲的戰友的名字時,老人沉默了一下,緩緩的說,怎么能不記得,然后就說出20多個名字,老人以前經常到國殤墓園去,現在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去的也少了。
在國殤墓園有3000多個墓碑。老人佝僂著腰一個一個的墓碑找著自己以前的同學和戰友,講述著他們的當年...................

在高黎貢山的腹地騰沖縣界頭鄉,80歲,雙目因白內障而失明的李萬芳一提起故鄉便老淚縱橫:“65年了,我就想回家在父母墳前——磕個頭”。

騰沖馬站鄉的胡定高(86歲,云南騰沖人,原遠征軍預備2師護路營少尉排長),多年癱瘓在床,孝順的兒媳唯一能做的就是將他背到院子中曬曬太陽。

在騰沖街頭,左腿高位截肢的郭自益(82歲,云南騰沖人,原遠征軍11集團軍滇康緬游擊二區中尉)仍在街頭以篆刻謀生,每個章的價格為3元(電腦刻章8元)。

滿頭銀發的張炳芝(83歲,云南騰沖人,遠征軍新28師政治部中尉宣傳干事)是目前滇西唯一一名健在的遠征軍女兵。

張有統,82歲,云南騰沖人,原遠征軍11集團軍少尉特工。出身富商巨賈的他,抗戰時憤而投筆從軍,如今過著極為清貧的生活,他說:“一個 ‘死’字,真、草、隸、篆,寫法不同。我這一生還有所意義,就是因為參加了抗戰?!?/p>

在隆陽區蒲縹鎮馬街村,86歲的趙鵬云(原71軍88師262團3營6連上尉指導員)與體弱多病的老妻在一間四面透風的土屋中渡日。

楊家寶,86歲,云南龍陵人。1938年征兵入伍,編入滇軍補充團,后編入93軍暫20師駐防滇南,1945年9月至越南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在東北起義,編入40軍153師21團迫擊炮連,參加黑山阻擊戰、并隨四野參加平津戰役、渡江作戰、解放海南作戰,編入華北軍區高炮14營高機連。

105歲的付心德(原籍河南襄城)是年齡最大的滇西老兵,原為遠征軍71軍野戰醫院醫生,當地人都叫他“付醫官”。他于1927年加入西北軍,先后參加十九路軍“一·二八”抗戰、“八·一三”淞滬會戰、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多次打擊日寇的重大戰役。后編入中國遠征軍71軍。

龍陵縣龍新鄉勐冒村的游擊隊員楊正昌(88歲)、楊忠學(82歲)。

楊建泉(云南施甸人,新1軍重機連中尉排長,曾參加攻克密支那、南坎的戰斗)。

2005年7月19日,在施甸縣由旺鎮蔣家灣,我們向一位年輕帥氣的小伙打聽一位叫余朝芝的抗戰老兵。巧的是,他就是這位老人的孫子,他告訴我們:爺爺前幾天剛“老”了(去世)。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