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要聞  > 正文

    探尋中國遠征軍歷史足跡

    日期:2012-07-03 09: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張云飛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中國遠征軍是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歷史名字。1942年,在中國戰場抗日形勢最艱苦的時候,為了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保障滇緬路生命線和西南大后方的安全,10萬余精銳的中國遠征軍將士入緬對日作戰,在異國他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歌。如今,恰逢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為了紀念這段不容忘卻的歷史,記者專程走訪了遠征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以及遠征軍留緬老兵,去探尋中國遠征軍的歷史足跡,緬懷中國遠征軍的不朽精神。

      十萬將士一座碑

      緬甸中部的古城同古市區,有一座特殊的碑,一座旅緬華人華僑用心血建立起來的紀念碑,一座與中國相通、與二戰相關的紀念碑。她,就是中國遠征軍紀念碑。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十萬中華將士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的勝利入緬對日作戰;如今,緬甸的土地上聳立著一座中國遠征軍紀念碑。正是,十萬將士一座碑,一座與日月同輝與大地共存的民族豐碑。

     

      同古,古代是緬甸同古王朝的都城,近代曾經與中國遠征軍將士共存亡同悲壯。遠征軍名將戴安瀾率領的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就是在這里首戰侵緬日軍,以少戰多,浴血沙場,震驚世界。

      記者從緬甸首都仰光驅車280公里來到同古市,在這里居住的華人華僑有500多戶,共計3000余人。當記者走進中國遠征軍紀念館庭院內,首先躍入眼簾的就是一座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巍巍聳立,不禁頓生敬仰情懷,倍感歷史凝重。

      紀念碑前,站著一位身材魁梧的華僑老者,記者思忖他準是自己要采訪的對象———中國遠征軍留緬老兵楊伯方先生。沒等陪同賴保羅先生介紹,記者便快步上前與老者握手問候。記者握著一雙有力的大手,似乎感到握住了昨天,握住了歷史,握住了精神。

      83歲的楊伯方先生,衣著樸素,氣色很好,看上去既有軍人的威武,又有學者的氣度。采訪中,楊老侃侃而談,記憶清晰,敘述有條有理。

      楊伯方曾參加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階段唯一的大捷——仁安羌解圍戰,但他敘述更多的卻是讓他難以忘懷的同古保衛戰。楊老告訴記者說,1942年3月,戴安瀾將軍統率的第200機械化師在這里與幾倍于己的日軍第55師團交戰??鄳?天7夜,殲敵4、5千人,自己方面也傷亡慘重,整個同古市變成一片廢墟。戰至3月底,終因彈盡糧絕,孤立無援,200師余部被迫突圍撤退。

      楊老一再強調,盡管中國遠征軍初戰失利,但遠征軍將士英勇頑強抗擊日寇,功不可沒,精神不死。

      正因為如此,楊伯方和僑領們一直為遷移重建中國遠征軍紀念碑而不懈努力。同古僑領楊光漢等人1951年在中華學校校園內建立了一座遠征軍紀念碑,但到了1965年華文學校被政府收歸國有后,華人華僑到學校里憑吊中國遠征軍很不方便。多年來,這里的華僑一直有遷碑重建的愿望。在中國大使館的大力支持下,緬甸政府1997年3月正式批準同意同古華僑遷移重建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同年4月1日,中國遠征軍紀念碑的遷移重建竣工。2000年3月12日中國遠征軍紀念館也正式落成。

      望著重建的紀念碑,楊老欣慰地說,旅緬華人華僑常有人來到同古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前瞻仰憑吊,緬懷遠征軍將士的豐功偉績。中國大陸居民來了,臺灣同胞來了,旅居其他國家的華人華僑來了。他們心中只有一個心愿:安息吧!中國遠征軍先烈們!

      采訪期間,記者看到一群華僑子弟來到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前默哀致敬,不禁想起一位緬甸華僑賦寫的詩句:民族精神世代傳,炎黃子孫后來人。

      結束采訪的時候,記者再次來到紀念碑前,思潮洶涌。眼前的紀念碑,不僅僅是緬懷先烈之碑,而且還是民族精神之碑,是呼喚和平之碑,中緬友誼之碑。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