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密支那同日軍作戰 新華社發
在一條到處都是尸骨的河邊,有一家三口的尸骨,從遺骸的大小、頭發和殘存的衣服可以認出,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他們的手,還緊緊地拉在一起
緬甸南坎醫院的女護士埃絲特已經有90多歲,雖然從醫院退休已經多年,但她依然喜歡穿白色的衣服。二戰期間,南坎醫院的19名護士在醫生西格雷夫的帶領下,成為中國遠征軍的野戰醫療隊,從入緬的第一仗同古戰役,到翻越野人山退往印度,再到后來從印度反攻直至密支那,都有他們的身影。
如今,埃絲特已經是這支醫療隊惟一的幸存者。
身為護士的埃絲特,永遠也難以忘記在跟隨中國遠征軍撤退時看到的一幕:在一條到處都是尸骨的河邊,有一家三口的尸骨,從遺骸的大小、頭發和殘存的衣服可以認出,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他們的手,還緊緊地拉在一起。
每100碼就有10到30具骨架
埃絲特已經記不清這條河的名字,根據她對《望東方周刊》的描述以及當時的行軍路線,這條河很有可能是緬甸西部的欽敦江或者是上游支流烏尤江。邁過這條江,就是被稱為野人山的那加山脈,再過去,就是印度。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作戰失利后,大部分中國部隊以及英軍,還有數不清的印緬難民,都從這里撤往印度,因為雨季河水暴漲,以及野人山的蠻荒,這里也成為死亡之路。
緬甸南坎醫院的醫生西格雷夫是美國的一位傳教士,1922年,他接管緬甸南坎的傳教士醫院。在后來的滇緬戰斗中,這支外國平民醫療隊,沒有一分鐘離開過中國士兵。
除過救助了無數的中國軍人外,西格雷夫在二戰期間的兩本書在美國也特別暢銷,分別是《緬甸外科醫生》和《緬甸外科醫生的歸來》。
經過多方周折,《望東方周刊》找到了目前生活在法國的西格雷夫的兒子斯特林,他曾出版了引起轟動的《宋家王朝》《大和王朝》《黃金武士》等書。斯特林在很小的時候曾經跟隨父親在緬甸生活了幾年,他說,南坎醫院在二戰中曾被飛機炸毀,父親用他寫的兩本書的稿費,重建了醫院。
斯特林向《望東方周刊》提供了這兩本書的英文版,其中《緬甸外科醫生的歸來》中多次提到這位美國醫生在野人山附近看到的場景:
“第二天一早,我們開始向Mu Bum艱難攀登。在之前我們看到了五六十具中國人的骨架,但是在這里我們發現每100碼就有10到30具骨架。和難民的骨架不一樣,很明顯是他們的同志將他們抬到營地里來試圖挽救時死去的,由于活人太虛弱而無力將他們埋葬?!?/p>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