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yy0y"></li><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tt id="yyy0y"></tt>
    <li id="yyy0y"><tt id="yyy0y"></tt></li>
    <tt id="yyy0y"><rt id="yyy0y"></rt></tt>
    <li id="yyy0y"></li>
  • <li id="yyy0y"></li>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清明節薩蘇新書《突破緬北的鷹》緬懷英烈

    日期:2012-06-26 15:49 來源:大河網 作者: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突破緬甸的鷹-封面

      ——紀念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70周年

      龍年第一個小長假——清明節即將到來,今年恰逢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70周年,在這緬懷先人、緬懷英烈的時節,薩蘇新作《突破緬北的鷹》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與中國、美國史料相對照,全景展現了這一場歷時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中國駐印軍歸國之戰的全過程,清晰再現了從新平洋、拉加蘇、胡康谷口、孟拱河谷,到密支那、八莫、芒友,每一次戰役的攻防和戰場細節。

      在抗日戰爭中,人們都知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卻很少有人關注了解中國抗戰的第三戰場,即印緬戰場。半個世紀之前,有一群中國軍人,跨出國境,參加東南亞的抗日戰爭。戰爭勝利了,他們的名字已被人遺忘了。有的戰死沙場,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在異域孤苦地飄零。

      1950年代,作為中國駐印軍主力的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在臺灣以莫須有的“兵變”罪名被軟禁,以后的30多年里,孫的舊日僚屬袍澤也遭連累,這段抗戰中最輝煌的歷史被臺灣當局封殺。

      作者薩蘇,旅居日本的軍史作家,擁有1.57億新浪博友,最先紅于網絡,素有“文壇外高手”之稱,被讀者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人”,其擁有極佳的文字表達天賦,文筆靈動詼諧,將一段沉重激昂的戰爭史,講述得鮮活生動又發人深醒。

      為祭奠18000位英魂寫作新書

      在抗日戰爭中,人們都知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卻很少有人關注了解中國抗戰的第三戰場,即印緬戰場。半個世紀之前,有一群中國軍人,跨出國境,參加東南亞的抗日戰爭。戰爭勝利了,他們的名字已被人遺忘了。有的戰死沙場,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在異域孤苦地飄零。著名軍史作家、旅日學者薩蘇的新作《突破緬北的鷹》,由文匯出版社與長江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在該書中,薩蘇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與中國、美國史料相對照,全景展現了這一場歷時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中國駐印遠征軍歸國之戰的全過程。

      薩蘇在這本書開篇的“引子”里講到原日軍18 師團第55 聯隊大尉井上咸的一段回憶:

      在大奈河支流的戰斗中,我們俘獲了一名重傷的中國兵??雌饋硭€完全是個未成年的孩子。素以豪毅自詡的島田中尉走到他的身邊,溫和地(用中國話)說:“你辛苦多多的?!?

      那名中國兵沒有回答,口中只是喃喃地念道:“中國,中國……(原文為日語‘ツンコ、ツンコ’,我是根據發音辨認出其中的含義的)”他的目光一直望著東方,重復著這兩個字,直到氣絕。據美軍記者記載:“遠征軍中有的士兵只有14 歲,超過25歲的極少?!比哲姷?3 軍作戰參謀黍野弘在《昆司令部戰記》一書中寫道:“在緬甸的中國少年兵作戰勇敢,不知退卻為何物?!?

      薩蘇說,只有我們自己明白,為了保衛國家和種族,中國人已經奉上了自己最年輕的兒子。而這名望著東方死去的中國士兵,就屬于正經由緬甸向祖國方向攻擊前進的中國遠征軍。

      薩蘇正是看了井上咸的這段描述,才決心寫這本《突破緬北的的鷹》的?!澳菚r候,我在國外,看完這段文字,憑窗望去,西邊的天際處,正應當是我的故國。這時,忽然感到了自己的脈搏跳得快而強勁。我知道,那是18000 名遠征軍將士的脈搏在和我一起跳動。他們戰死在緬北的叢林中,沒能回到自己深愛的那個國家,他們的軀體,埋葬在異國的土地上,心,都是沖著東方。

      1942年初的新加坡,日軍第18師團以3萬之力,俘獲裝備齊全的英軍8萬余人,轟動了全世界。兩年之后,這支號稱“叢林戰之王”的第18 師團,在緬北被殲2萬多人,而令他們蒙羞的就是中國駐印軍。

      薩蘇以“敵人之眼”描述了這支抗戰時期被稱為“天下第一軍”的孫立人統帥的中國軍隊,如何與日軍六個師團交手,殲滅號稱”叢林之王“的18師團主力。這支號稱 “藍鷹”的部隊,全部由美軍訓練和裝備而成,他們從緬北的兵家絕地打開歸國之門,一路反擊日軍的頑強阻擊,展開了歷時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緬北反攻。按照日軍記載,中國駐印軍先后與日軍六個師團交手,共計殲滅日軍一個師團主力,重創三個師團和一個獨立混成旅團。其戰斗經歷曲折而激烈。

      以“敗軍之眼”看戰役,中日史料對照還原歷史本真

      薩蘇自幼對文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到日本后,他發現日本的二戰史料非常豐富,一方面因為日本人習慣詳細記錄歷史,另一方面當初參加侵華戰爭的的許多士兵文化程度較高,他們中的一些幸存者有記日記的習慣,此外當時許多普通士兵也有照相機。對于前去采訪的中國人非常熱情,愿意提供資料。薩蘇稱:“對比中日雙方的史料,能看到很多歷史真相?!?

      長期在日本工作的薩蘇收集到大量日軍在緬北與中國軍隊交戰的材料,并與中國史料,相互對照印證,使得原本孤零、讓人存疑的資料在相互印證下,許多珍貴的歷史片段重現于讀者面前。

      薩蘇所使用的日本資料,大多是專業研究者忽視、或者關注不到的塵封在日本資料館、舊書肆,以及私人手里的老兵回憶、戰時報道、未刊稿件等。這部分資料大多是日本侵華日軍對自己參與的軍事活動的回憶,雖然立場不同,但真實性高,細節準確。而中方記載,因為歷史原因,資料極其匱乏,尤其是日方損失和戰斗細節,不是編造就是闕如,日方資料正可豐富這方面的記載。

      薩蘇注重歷史細節,關注中下層官兵的表現。本書有很多對具體戰斗的考證,甚至是小到一兩輛坦克、一兩架飛機的戰果分析考證。這使得文章的戰場感和真實性強,描寫考證細致,讓人有如身臨其境。此外,薩蘇是軍事發燒友,對中日雙方的編制、武器等技術性資料爛熟于心。這在考證中,特別是在對圖片的解讀上超出很多專業研究者。

      本書反應中國駐印軍歸國之戰的照片也是一大特點,多為從日本發現的國內從未披露過的歷史照片。

    相關新聞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九九精品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