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黃埔軍校建校九十周年之際
九十年過去了,炮火和硝煙帶走了那些黃埔師生的鮮血和青春歲月,將他們意氣風發的英武臉龐永遠定格在為民族獨立與解放而浴血奮戰的沙場上。
九十年過去了,仍然有這樣一個群體以“黃埔軍?!币暈闊o形的獎章,當作生命中最溫暖的歸宿;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激勵自己,將暮年雄心寫在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畫卷上。
九十年,歷史長河中的彈指一揮間。黃埔軍校的歷史正在慢慢遠去,黃埔師生的英雄故事也漸漸沉淀。但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口號猶在耳畔,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依然堅定不移地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黃埔軍校已經成為一座豐碑,一個象征,一段傳奇。在黃埔軍校建校九十周年之際,重溫那段歷史,祭奠英烈靈魂,不僅是讓我們回望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更帶給了我們走向未來的勇氣和智慧。
因時而建
任何一個偉大的傳奇,看起來仿佛都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集合。黃埔軍校與時代脈搏共鳴,和著革命進行曲降生,凝聚為一個年代的縮影。時代孕育了黃埔軍校,時機造就了黃埔軍校,時間留下了黃埔軍校。
這是孫中山苦難彷徨、尋找出路之時。20世紀初的中國大地,風雨飄搖,動蕩不安。深重的民族危機,迫使愛國志士發憤探索自強御侮之道,力求拯救祖國于危亡。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孫中山先生發動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但都失敗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侵略和中國封建勢力的問題。革命勝利不久,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結成同盟扼殺革命,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之后,討袁戰爭、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的相繼失敗,使孫中山和一切忠于中國革命事業的人們,陷入了一種懷疑和苦悶狀態,在黑暗中艱難摸索卻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這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照亮前程之時。1917年,俄國爆發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極大地震撼了資本主義國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笆赂锩钡某晒?,是資本主義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它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政治上堅強的革命黨,沒有一支真正的革命軍,沒有廣泛發動群眾,革命就不可能成功?!笆赂锩币宦暸陧?,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也給孫中山以極大的鼓舞。對于與俄國毗鄰,正在苦苦尋找救國道路的中國,猶如點亮了前進的燈塔。這使中國的有識之士將目光從歐美轉向東方,認識到勞工群眾的巨大力量,對馬克思主義的重視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
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之初、開拓基業之時。為了救國救民的理想,中國一批早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于1921年建立了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了前人救國實踐的經驗,關注到國際社會的新動態、新趨勢,并準確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成立后不久,中國共產黨便對中國社會做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判斷,明確了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完成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從“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應效法俄國革命,依靠勞工群眾,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打倒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封建軍閥,建立一個屬于人民大眾的新國家。
在中國革命遭遇瓶頸、前途未卜之時,關注中國前途命運的有識之士,都逐漸認識到此前的各種救國道路都是走不通的,并在尋求中國革命出路、改變中國命運的問題上,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要建立革命的武裝,推翻軍閥統治,改變中國的社會現狀,進而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有了共識,就有了合作、奮斗的基礎。1924年,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國共兩黨以“黨內合作”的形式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這為黃埔軍校的誕生集聚了合力,創造了契機,并最終使得黃埔軍校成為開啟中國革命新征程的重要載體。
因人而興
任何一個偉大的綱領,都不能缺少一個頑強拼搏群體的踐行;黃埔軍校建校宗旨的最終實現,同樣離不開黃埔師生的無私奉獻和巨大犧牲。
這是一群追求進步的熱血青年。黃埔軍校建校初期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西方列強幕后操縱、虎視眈眈,意圖對四分五裂的中國進行各種形式的侵略與剝削。目睹生靈涂炭的殘酷現實,中國青年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在深重的民族苦難中迸發出來。為“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而成立的黃埔軍校仿佛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著全國各地胸懷革命理想的有志青年。他們中有的為了湊齊路費,積攢數月,不遠萬里奔赴考場;有的放棄了學位官職,只為了心中理想毅然開啟了新的人生旅程。就像黃埔四期許光達在即將報考黃埔軍校前寫下的詩句,“誓要去上刀山。浩氣壯可入鬼門關。男兒氣短豪情無限。地獄也獨來獨往”,這正是許多考生當時心理的真實寫照。黃埔軍校對來自五湖四海的考生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尤其看重的是政治素質。通過“考察學生對三民主義的了解程度及個人志趣、品格、判斷力之類”,最終將一批向往革命、追求進步的青年匯集到了這里。
這是一群訓練有素的軍事人才。為了培養真正的革命軍人,黃埔軍校采取了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法。效仿蘇聯紅軍學校的教育方法,軍校的學科教授的軍事理論知識,包括步兵操典、射擊教范、野外勤務以及戰術學、精神教育問答等;術科有制式訓練、戰斗訓練、實彈射擊以及行軍等內容。特別是精神問答科目,本著“親愛精誠之校訓,以陶冶其性情,使能忠誠服務,重視職責,恪守軍紀黨紀,養成革命之精神”,旨在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讓學生不僅知道槍是怎樣的放法,而且知道槍要向什么人放”,使他們自覺地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士。黃埔學生一邊學習,一邊戰斗,畢業后多數都派入軍校教導團擔任下級軍官,成為戰斗骨干。軍校的系統教育,使一批批熱血青年迅速成長為杰出的軍事政治人才。
這是一群叱咤風云的革命英豪。黃埔軍人雖然接受教育和訓練的時間并不長,但在戰場上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氣概和勢不可擋的戰斗勢頭令人驚嘆,創下了許多輝煌的戰績。在黃埔軍校的戰爭史中,不畏犧牲、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跡數不勝數。被稱為“黃埔軍校犧牲第一人”的黃埔一期蔡光舉,在第一次東征中主動要求加入敢死隊并擔任隊長,大戰當前留下了給親人和朋友的兩封遺書,最終壯烈犧牲在攻打淡水城的戰場上?!包S埔三杰之一”的黃埔一期蔣先云,在攻克“天險惠州”之戰中,奉命爬墻入城巷戰,與守城敵軍士兵開展肉搏戰,多處被刺傷,血流不止,在頰上留下傷疤,為人所見,贏得了“青年軍人楷?!钡姆Q號?!翱谷张⑿邸秉S埔六期趙一曼,在珠河鐵北地區同日軍作戰中被包圍,身負重傷被俘,在獄中受盡酷刑,寧死不屈,壯烈殉國……在轟轟烈烈的戰場上,黃埔師生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據當年的一些資料記載,在兩次東征和北伐中前后犧牲的黃埔師生約有3000人,但后來在紀念碑或史書上能留下姓名的僅有600余人。在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這種血與火的考驗中,黃埔師生為國家為民族赴湯蹈火,沖鋒陷陣,舍生忘死,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正因為這樣一個群體,有志向、有追求、有本領,敢于擔當、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才使黃埔軍校的歷史熠熠生輝,才使黃埔軍校這塊金字招牌令人敬仰。
因勢而為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边@是孫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先生手創的黃埔軍校,之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是因為順應了世界潮流和發展大勢。
它把握了人民意愿的大趨勢。當時的中國,由于地方軍閥只顧自身利益,依靠他們進行的“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反對北洋政府的運動都遭到了失敗。過去的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能從根本上扭轉生靈涂炭、列強凌辱的危局。在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人民需要一場真正的革命,不是為了某個利益集團,而是為了人民大眾,建立一個理想的共和國。正如孫中山強調的,“今日之革命,與古代之革命不同”,過去之革命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則為人民革命”,今日軍人必須“具有特殊之精神,造成革命軍人,方能出國家于危險”,才能完成“救國救民之責任也”。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歷史任務要求國共兩黨齊心掀起大革命。在順應“打倒列強,鏟除軍閥”這個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時,黃埔軍校得到了發展壯大,黃埔師生在戰斗中也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持,因而所向披靡。這也正是革命軍與之前所有軍隊的根本區別。
它堅守了祖國統一的大目標。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流淌著追求大一統的血脈?!抖Y記·禮運》闡述的實行“大道”、“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詩·小雅·北山》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及《禮記·大學》主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都包含著國家統一的治國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統一與分立交錯出現,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導向和主流。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夠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瓜分中國版圖,統治中國人民,分別支持不同派系的軍閥混戰,導致“兵災迭見,市廛騷擾,閭里為虛,盜匪乘隙,縱橫靡忌,百業凋殘,老弱轉徙,人民顛連困苦之情狀怵目恫心”。因而,“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黃埔軍校就是為了改變軍閥混戰、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創建的。祖國統一這個大目標,至今仍縈繞在每一個海內外黃埔同學的心頭,使兩岸黃埔同學結下了“天下黃埔是一家”的濃厚情緣,成為他們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強大精神動力,鼓舞他們致力于促進“兩岸同胞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
它順應了民族復興的大潮流。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擁有五千年悠久而燦爛的歷史。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無不標示著中華民族曾經取得的輝煌成績。但封建制度束縛了中國的進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腐朽沒落的清王朝只能聽憑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中國逐漸淪為半殖地半封建國家,從此積貧積弱,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宰割。從此,民族復興就成了每一個中國人魂牽夢縈的目標,激勵著人們為之英勇斗爭、流血犧牲。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第一個提出了“復興中華,統一中國”的口號,把實現國家統一、追求民族復興,作為他矢志終身的兩大奮斗目標。黃埔軍校的建立不僅是孫中山先生的心血結晶,而且順應了民族復興的大勢。因而,黃埔軍校才能在廣州一個小小的黃埔島上迅速壯大起來,由當時的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從而在世界軍校史上留下了一段傳奇。
歲月如梭,時空轉換。今天,我們早已遠離了戰爭年代的槍林彈雨,但黃埔軍校的歷史啟示卻穿越時空,令人深思。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苯裉煳覀內蕴幵诳梢源笥凶鳛榈闹匾獞鹇詸C遇期。21 世紀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處于急劇變動和重組的過程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演進。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主題,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為新世紀中國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我國改革處于深水區和攻堅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由開創期進入了鞏固深化的新階段。這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共處和競爭并存的時代,也是一個迎難而上必將大有作為的時代。
“天地間,人為貴?!弊鎳箨懙?3億同胞,2300多萬臺灣同胞,700多萬港澳同胞,5000多萬海外僑胞,這些分布在海內外的中華兒女,都渴望祖國蒸蒸日上、百姓安康,都希望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當前,中華兒女正昂首闊步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的道路上,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邁進。只要全體中華兒女攜起手來,戮力同心,共同奮斗,就沒有什么人間奇跡不能創造,沒有什么困難險阻不能攻克。
“天下,勢而已矣?!币騽荻\,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勢不可擋,成就偉業。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中國各族人民殷殷所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符合時代發展進步的潮流,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大勢是任何人、任何勢力也改變不了、阻擋不了的。這不僅是當代中國人的追求和夢想,也是當年黃埔師生浴血奮戰的期盼,更是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共同的追尋和不懈的探索。
有了這“天時地利人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夢想成真。
這也是黃埔軍校留給我們今天的啟示。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